初任班主任时如何度过磨合期

如题所述

  调入新的学校,接手新的天博国际班级,面对新的孩子。六年级,正是小学毕业班,学生数又多,个性也已经开始展露,怎么办?
  与孩子们见面之前,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慢一点。要知道,孩子们刚换了班主任,肯定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而我对他们,也是需要一段时间了解的。磨合就是这样,可以慢一点,但绝不能一开始便出现问题,那样,想再弥补,会很费力的。选择慢,就是选择更好地熟悉环境,更稳妥地度过磨合期。
  一、班级事务慢入手
  开学第一天,就有孩子追着屁股后面问了,“老师,值日生安排怎么做?”好办,问一下以往怎么安排的。孩子告诉我,为了方便值日后一道回家,以往一般都是安排家庭住址在同一方向的孩子同一天值日。就这样,还按以往的来,让原来负责安排这事的孩子承担起安排值日生的任务来。这件事儿也就顺利解决了。
  又过了几天,轮到我们班孩子值日“红领巾监督岗”了。班长跑来问我:“老师,我们班红领巾监督岗怎么办?”我笑着对她说:“老师还想问你该怎么办呢。你在这儿呆五年多了,老师才来一个星期,你比老师更熟悉。能教教老师该怎么办吗?”于是,小班长就连比带划地告诉我,以往是尽量安排同学轮流值日,好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戴红领巾的重要性,体验到当值日生的光荣。那好,这事儿就交给班长去处理,听由她具体安排。
  班级布置、卫生监督、广播员安排……一切班级的事务,每当遇到问题时,我都会让原先负责这一块的孩子来解决。并不是我偷懒,不想担负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而是我知道,既然原来的班主任挑选这些孩子来负责相应的工作,肯定是看中了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我,对学校很多的工作不熟悉,对孩子也并不熟悉,得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熟悉学校工作要求的时间,也得留出足够的熟悉孩子们的时间。如果我轻易地指手画脚,很可能会出现“指挥失误”的现象,造成工作的被动,更可能会因管得过死,损伤了班干工作的荣誉感,挫伤了班干工作的积极性,使自己的工作陷入困境。因而,刚接手班级时,即使孩子主动给我“找事”干,我也是尽量推给他们去安排的。
  一段时间以后,我对于学校的常规管理与要求渐渐熟悉,对于班干的责任心、能力、性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我才逐步开始与孩子们一道协商着处理问题。我知道,这时我的参与就不会再引发不必要的震荡了。因为,我已经对周围的环境有所适应,孩子们对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便有所失误,也都有及时加以纠正的余地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知道,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放手是一种信任与鼓励,在留给自己时间的同时,给了他们应有的尊重与激励,班级管理的效果,也比轻易站在台前“亲力亲为”要好得多。
  二、负面评价慢表态
  新的班级,与以往的孩子是有所区别的。因而,也就提醒自己,对于孩子的评价还是滞后一点,特别是对孩子的负面评价,更得如此。
  大文,作业很是马虎,缺的很多。按惯例,会打个电话给家长,听听家长是怎么说的。但因为对家长性格不了解,我决定暂时还是只与孩子交流,争取在学校就将问题解决。原因很简单,贸然与孩子家长聊,很可能会造成家长体罚孩子,从而影响我与孩子之间的后期交流的。
  小浩,很是帅气的小伙,但上课心不在焉,桌上永远有着摆弄不完的小玩意儿——一块新奇的橡皮,一支时尚的钢笔,一本有着漂亮封面的笔记本,都是分散他注意力的绝佳“道具”。一堂课,需要悄悄提醒他几次。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还是克制住自己想与家长沟通的欲望,因为我知道,电话一打给家长,不可避免会涉及对孩子的负面评价,而我,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孩子,也就没有相应的正面评价来告诉家长。这样,也很可能在孩子心目中留下老师爱告状的印象,使孩子与我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还有上课总爱说话的大健,爱恶作剧的大枫,表面乖巧但爱走神的小婧等等。不是我不愿与家长沟通、交流,寻求家长的帮助,而是在不熟悉孩子的情况下,我不能轻易对孩子进行评价,更不能轻易作出负面的评价——只有负面的评价,或是加上虚假的正面评价,对孩子来说,都不是什么好的印象。
  当与孩子熟悉之后,一点一滴了解了他们家庭情况,也发现了孩子的一些优点后,我开始有重点地与家长沟通了。大文的家长,还是挺爱护孩子的。那好办,开诚布公地聊孩子的情况,说说孩子的优势所在的同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在家作业完成情况;小浩的父母才离异不久,那就不急着与他们说孩子在校的表现,只是在聊孩子的优点的同时,提醒他们多注意与孩子的交流,保障孩子的心理安全。大健经常在家挨打,我在电话中绝不告状,而是与孩子家长探讨如何教育孩子才适当。还有大枫、小婧,也都一一作出了相应的处理。一段时间的了解与重点观察,让我有了与家长沟通、对孩子作出适当评价的底气,效果,当然比急匆匆发表意见要好得多。
  三、品行教育慢熏陶
  一段时间后,发现班级很多孩子对学习并不在意,因而,每天都能听到科任老师的抱怨。
  “小思又不做作业了。这孩子,怎么这样啊!”“小蕊这段时间越来越不听话了。上课老讲话。”“这孩子,一批评他就对我翻白眼,都气死我了。”
  这个班的氛围如何,我还并不了解,加上他们对我并没有产生信任感,我是不轻易找孩子来进行“说服教育”的。要知道,向我抱怨的同事,他们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我长,对孩子的了解也比我深,如果问题不难解决,他们自己早就解决了。
  因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慢慢熏陶,我得等到孩子了解了我,知道我并不是“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时,再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我的意见。
  每每在路上遇到孩子时,我都会主动与孩子招呼,再与孩子随意聊点什么话题,比如家里有哪些人啊,平时都在家干些什么啊,课外有什么爱好啊,最近看什么课外书啊,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也能更快地了解班级孩子的一些情况。对于家长,我也不会有任何的怠慢。当校门外遇着家长打招呼时,哪怕再匆忙,我也会停下脚步,与家长聊上一会儿。因为我知道,孩子在旁边看着呢。我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孩子对我的判断,也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待人接物。一段时间后,孩子看我的眼神从陌生到亲近,从怀疑到信任。
  最好的教育机会,当是班会课了。面对见到的一些现象,初接班时,集体的教育比个别的教育更有效——集体教育,是谈事不对人;个别教育,则常会让孩子有老师批评自己,对自己不够肯定的印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从游离于学习之外,到对学校生活有了一定的兴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平时的教育可以不要。当见到某种现象,必须及时提醒时,我都会借用上课前的一两分钟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不针对任何孩子,只针对某种现象。而孩子出了某种状况,我所聊的,除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要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懂得,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表达自己要孩子“做什么,怎么做”这样的意见。要知道,孩子是有着自己的辨别能力的,当教师能够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亲近他们,他们就会跟随教师的引领,走向教师所希望他们去的那方的。
  新接手的班级,一切都是陌生的,因而,慢慢来。要知道,慢慢来所代表的不是不作为,而是用心经营;不是不用心,而是智慧教育;不是不担责任,而是静待花开。之所以强调“慢”,是因为这样的“慢”可以避免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失误,可以留给师生更多磨合的空间与时间,可以带给学生更切合实际的教育。
  慢慢来,考验的是教师的耐心与教育艺术,赢得的是教育的主动与实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