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技巧

如题所述

1、以不变应万变
阳光印刷厂有150名职工,其中男职工占2/5,后来又进来一批男职工,现在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3:2。后来又进来多少名男职工?
提示:在这一题中,关键是抓住女职工的人数不变,“以静制动”,也就是说女职工从职工总数(150人)的3/5转变成变化后的职工总数的2/5,职工总数的变化原因就是因为又进来了一批男职工,也就先求变化后的单位一。

2、转化单位一
兄弟三人合买一幢别墅,老大出50万元,老二出资额是另外两弟兄总额的1/2,老三出资是另外两兄弟总额的1/3.这幢别墅售价多少万元?
提示:此题老二出资额是另外两弟兄总额的1/2 ,老二出资额是三弟兄总额的1/3;同理,老三出资是三弟兄总额的1/4,三弟兄总额就是50÷(1-1/3-1/4)=120万元。

3、找对应分率
一根绳子用去1/3后,又接上了16米,结果超过了原来的1/5,原来绳子有多长?
提示:可以画线段图,明白接上的16米不仅填补了“用去的1/3”,还“超过了原来的1/5”,也就是16米的对应分率是(1/3+1/5)

4、理解重点句
甲乙两人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0千米,乙每小时行40千米,若干小时后,他们在距离中点30米处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提示:此题的“相遇”非“常规相遇”,理解他们在距离中点30米处相遇就是要弄明白甲比乙多走了60千米,而他们的速度差是10千米,相遇时间则是30×2÷(50-40)=6(小时),两地距离也就迎刃而解了。

5、活用假设策略
从甲地去乙地,先上坡后下坡,共用5小时,甲乙间相距150千米,上坡速度每小时15千米,下坡速度每小时40千米,问上坡有多少千米?
提示:行程问题的题目对学生来说不容易想到“鸡兔同笼”,因此关键是引导学生找等量关系,活用假设策略:假设全当上坡算,则(150-5×15)÷(40-15)=3(小时)就能算出下坡时间。当然找准了等量关系,用方程思考也容易解决。

6、巧用枚举法
蓝天木器厂有56个工人。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加工10张课桌或15张方凳。为了供应市场,必须1张课桌与2张方凳配成一套发货。怎样安排加工课桌和方凳的人数,才不会造成浪费,又能尽量满足供货?(《补充习题》72页第4题)
提示:
人数 做桌子的张数 做椅子的张数
1 10 15
2 20 30
4 40 60

要合理安排加工课桌和方凳的人数,用比的知识解决学生不易理解,巧用枚举法易帮助学生建立人员分工的表像:3人做桌子、4人做椅子一组,56÷(3+4)=8(组)做桌子人数:3×8=24(人)做椅子人数:4×8=32(人)。当然用方程解答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06
推荐使用算数方法.初学者推荐使用方程,方程虽然好理解,但是不好算,要写的东西太多,等熟练了就可以用算数方法做了.
在用算数方法做时建议在解题时先写上自己假设的是什么.例如这道题:有5元和10元人民币共14张,共100元,问5元币和10元币各有多少张.这道题就应写:假设全是5元人民币.或假设全是10元人民币.写出来就不会被绕晕了.
还是以上一题为例,假如假设的是全是5元人民币,这题接下来可以这么做:5*14=70(元)
100-70=30(元) 10-5=5(元) 10元币:30/5=6(张) 5元币:14-6=8(张)
我相信题问者是个聪明人,我写的那些算式能看得懂吧.如果你能仔细看我写的算式,一定会发现我假设的是5元人民币,而第一个算出的人民币数就是10元的.没错,你假如假设的是A量,那第一个算出的就是B量.
如果我写的对你没有帮助的话或是看不懂,就看看有关辅导书吧.
赏个脸吧,把我的回答评为最佳吧!我是苏教六年级的,这些是我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我打了好久呢!
祝楼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