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词名词解释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以文为词”是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

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从前代诗赋中叹取语汇,而稼轩则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第一,玩弄文字游戏。缺乏社会美

文学的社会美,体现在认识价值上,苏、辛的大部分词价值较高,但有些词认识价值不大,不过是玩弄文字游戏而已。如苏轼的《叹荔枝·怅望送春杯》、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等词,不仅古人批评“非词家本色”(文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今天的读者也不大所喜,只能反映封建士大夫空虚无聊的心境。

尽管有些词评家把它吹得玄乎其乎,冠以“开拓”、“革新”之美名,到底不是大家气象。如果大作家的次品也可以原谅的话,天下就没有不可原谅的作品了。小学生的作文更应称道了。

第二,堆砌典故,空发议论,谈玄说理,缺乏意境美。

词是抒情文体,所表现的感情比一般的情更为细腻。这种细腻深约的心态,通过物化而形成“词境”。好的词章具有独特的词境。“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读苏、辛的作品,格调、境界上乘之作自然不少,还有少许作品缺乏意境。

如苏轼的“櫽括体《哨遍·为米折腰》等,辛弃疾的《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哨遍·一壑自专》等词,堆砌典故,卖弄才学,缺乏意象,拼命不让读者看懂,没有什么欣赏价值。空且泛,抽象说教,非词之本色,尽管不是苏、辛词的主流,但也不能以丑为美。更谈不上标新立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