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绛,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1997年初春,杨先生的独生女儿钱媛去世,当年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她,还要穿越大半个北京城,探望缠绵于病榻中的钱钟书。当他问起女儿的情况,杨先生还会告诉他女儿一切都好。她不是没有悲伤,她只是把悲伤留给自己,把悲伤深深地隐藏。因为她知道在医院里,还有一个身患重病的丈夫需要她。

1998年隆冬季节,钱老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悉心照料他几年的爱人。丈夫和女儿都永远地离开了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悲痛。

她曾经做过这样的梦,梦见她和丈夫一起在街上走着走着,钱老先生突然不见了,她就茫然四顾遍地找寻,却怎么也寻不见他的身影……她还在想着,我一定要找到他,等找到他就可以和从前一样,夫妻两个人一起回家。

这种痛彻心扉却又无可奈何,也只有失去过挚爱的人才能够体会到。

他们的独生女儿没有生育没有给她留下孙辈孩子,她一个人居住在三里河一幢老式居民楼里。这里是隶属于国务院的三层小楼,是从1977年举家搬来她一直未曾离开的地方;这里紧邻钓鱼台国宾馆,放眼望去,整个小区只有她一家没有封阳台,杨先生给出这样做的理由是:可以坐在屋里随时看见一片蓝天;这里也没有装修,还是水泥地面简单的老式家具,平平常常的样子就是这样简朴的环境是杨先生充实而又富有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被她誉为"人生的客栈"公寓里,她开始潜心整理钱老先生留下来的学术作品,设立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资助母校寒门学子,旨在鼓励和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资助的奖金已达一千多万元。据保姆回忆,由于杨先生年事高她的亲戚来访的时间都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她仍然抽时间接见清华大学那些爱读书的莘莘学子们。

在钱老先生走后的几年她在泪水中笔耕不辍,写下了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片段的《我们仨》,这本书记录了他们平时写作之余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外出吃饭一家三口就会留心观察:这一桌是谈恋爱的,那一桌是家庭聚会。现在我们会说码字写文要留意观察生活,原来要想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来源于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

杨先生的作品幽默中没有刻薄,在书中写她下放农村的生活,她没有保留手稿,一部即将就要完成的作品被没收了,我们都是码字的,有时候自己写一篇千儿八百字的草稿按错键丢失,都恨不得扔掉手机或者把手机砸个稀巴烂。就在杨先生稿件被没收的晚上还被剃了"阴阳头",放在现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许又有人跳楼了吧!杨先生找出女儿剪下的大辫子缝了一晚上,自己做了一个假发外出买煤。

1958年杨先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社会主义教育",来自书香门第的她没有任何怨言,相反在她的文章《第一次下乡》中,由于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半夜拉肚子,厕所是她半夜一个人出门找到的,在她的笔下厕所被称之为"五谷轮回所"。一段苦难的农村下放生活,让看她文章的读者反倒觉得诙谐幽默。

有位音乐人曾经说过:"标配的人生不如有趣的人生",有趣的灵魂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的同时还带来愉悦,而不是骄傲自大的优越感刻板说教。我经常读一些作者的文章,读一篇文章里笑了好几回,不由得就会对作者产生由衷地钦佩。

我拙劣的笔只是说出自己的浅知拙见,无法细致描绘出这位跨越世纪老人的人生轨迹,我最想学习的是她隐忍豁达乐观的品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