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刘小川著

如题所述

苏东坡,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世界报》选为千年英雄。

苏序支持苏洵远游,因为三种光,祖孙三代眼中的光芒,发光的眼睛会投向书籍。光是微妙之物,一般人把握不住。苏序洞察儿子秉性,召开家庭会议,力排众议,让儿子远游。思维半径大,有远见,穿透性强。

成大器的人,早年既能读又能玩儿。感性理性野性皆有。

苏轼的读书法之一是抄书。父亲给他讲先秦故事,又故意把《战国策》藏起来,苏轼费力找到,偷偷阅读,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吞进肚子里。

介甫心中风起云涌,下笔方有纵横之势。

陈寅恪说:有宋一代,苏东坡最具史识。史识指洞察历史的能力,而不是历史事实的堆砌。因他长期读史,勤而善思。

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赞吴道子画佛陀。

政治严重对立,文化高度认同-苏子瞻VS王介甫

形容宋神宗支持变法: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欧阳修,诗人谦虚无好诗。

《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外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杭州寂照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无可医。

红裙秋波加美酒佳肴,苏轼喜欢,所以成为生活大师,但苏轼能从喜欢中抽身,不与美好之物过度纠缠。

一遇艰辛便超然,几乎是苏轼的一种条件反射。超然台记。杭州的酒食地狱,他一病再病,密州斋厨索然,他反而长胖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山东豪杰的豪气中赫然有杀气,苏轼纯正的豪气令他们相形见绌。豪放苏东坡的核心元素,有刚性的正义,有温柔的怜悯,二者多年互生,长成参天大树。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捡弃孩。前者为武装捕盗,后者为寻找弃婴。威武与慈悲,融汇为英雄气概。

苏轼身为朝廷命官,却能亮出质疑者的姿态,盖因他始终保持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格的独立,以思想的独立为前提。

君子忧远不忧近。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苏轼笔下涉及若干女人,却干干净净。

秦观专程拜访苏轼: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子有千瓶酒,我有万株菊。

水来非吾过,水去非吾功。

《浣溪沙》

施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五代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又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念奴娇 大江东去》透出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历代大文人,历史感是必备的东西。目光不能穿越数百年,焉能写出好作品?即使写眼下

,写周遭,没有宏阔视野的参照,小情绪小感觉肯定挡不住,他们争先恐后要出来。苏轼贬啇黄州,把几十万字的《汉书》抄写一遍。抄书是他的读书方法之一。

陶渊明的浑身静穆,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自由奔放,陆游的至情至性,鲁迅的出离愤怒。苏轼贬黄州,佳作如泉涌。

唯有深刻的悲观主义者才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欲乐者,遂至承天寺专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而自适,闲得心旷神怡,没有修养可不行。有了修养,闲是一种境界;缺少修养,闲是一件麻烦事。这段话很有精神贵族的意思。就精神的丰富性而言,人与人很难平等,贵族就是贵族。

黄州太守把城东一块废弃的兵营拨给苏轼,约五十多亩破地,种麦种道皆宜。苏轼垦荒耕种,事事请教老农。麦子种下,苏轼每天察看。几十亩新开肯的处女地,初春一片新绿,入夏满目金黄。东坡诞生了,响彻千年中国历史。汉学家惊叹于东坡应对磨难的力量静如此之大。高官兼大文豪,下苦力轻描淡写,留给世人的,倒是沁人心脾的诗意景象。

一代高士,宠辱不惊。享得荣华富贵,吃得野菜粗粮。昨日士大夫,今日老农民。

苏轼写马梦得。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皆不悔,施一当获千。

深夜一盏灯,烛光照千年。耕种文字,耕耘田地苏轼贬黄州,缔造了一个文化帝国,竖起一道百代仰望的人格标杆。

林语堂《苏东坡传》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苏轼时提到,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而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画,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苏轼在其作品中留给人们的印象,豪迈却不奔放,动情却不风流,清婉却不缠绵。不似豪放派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也不似婉约词的清切哀怨、俊逸韶秀。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带着自己对他的喜爱与赞美,敬仰与佩服以及名士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所以他笔下的苏东坡有诸多神化。他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示子由、答子由、次韵子由、怀子由、寄子由、别子由、迎子由、和子由等等,就超过了100首。

林语堂先生说:“往往因为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那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即写于兄弟俩第一次分别时。嘉祐六年(1061),苏轼前往陕西凤翔任职,路过渑池。苏辙送他至郑州,依依惜别:“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遂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句关于人生的比喻几乎能引发每个人的共鸣。

还有赴密州时所写的那首著名的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其中有:“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那时他们少年美才,踌躇满志,所以才写出那样意气风发的文字。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是因为子由,苏东坡写出的最好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小叙中,东坡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东坡在密州任太守。他与弟弟已多年未见,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人之常情。难得的是,苏东坡由此更发出对于宇宙人生的终极思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所以,只能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其实,苏东坡还因为子由写过很多其他的中秋诗词,也都非常精彩。一年后的中秋,子由特意前来与哥哥相聚,这时东坡已在徐州上任。兄弟俩终于可以共度佳节,久别重逢,苏东坡感叹道:“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而子由想到相聚短暂,很是伤感,吟出《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为了开导安慰苏辙,分别时,东坡又和了一首《水调歌头》,下片是:“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在这里,苏东坡畅想二人退休后诗酒唱和、彼此依赖的生活,语言生动,栩栩如生。

对于苏东坡而言,弟弟替他负重善后,是他挚爱的手足,信赖的朋友。正如他在《初别子由》中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对于子由来说同样如此。他们棋逢对手,志趣相投,都是能够在阴沟里仰望星空的人,是抱持着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的赤子之心的人。《宋史·苏辙传》总结:“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正像有人为子由代言道:“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我哥哥,而我哥哥最喜欢我。”被哥哥宠溺、信任一生,对同样颠沛流离而性格内向的子由来说,也是艰难岁月里最好的安慰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9
《苏东坡传》是中国现代作家刘小川所著的一本传记性小说,主要讲述了北宋大文豪、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一生。小说力图还原苏东坡的真实形象、生平事迹和思想境界,深入探讨他的文学、政治、人生观等方面,呈现出别致、丰富、具有深度的文学形象。小说以苏东坡的生平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场景的铺设、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转折,逐步描绘出苏东坡内心的世界,以及对人生、人性、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生命的深邃思考、对大时代背景的历史感知。小说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情感丰富的描写,让读者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也沉浸在苏东坡的人生旅途中,领略到这个伟大文学家的才情与思想,以及他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小说将苏东坡的人生画卷呈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学天赋和政治才华,人情世故的机智和豁达,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哲思。在小说中,读者不仅能够看到苏东坡为人所称道的道德高尚、胸襟宽广,还能够看到他对历史、政治的思考,对生命、自然、文化的领悟,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性、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纪传文学作品。
第2个回答  2023-05-14
《苏东坡传》是一本由刘小川所著的传记,主要讲述了中国宋朝时期的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一生。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书法和文章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学的珍品之一。本书以苏东坡的一生为主线,详细描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政治生涯和创作生涯等方面的情况。书中还介绍了苏东坡的好友、门生、敌人和家人等各种人物,绘制出真实而全面的苏东坡形象。除此之外,这本传记还探讨了苏东坡在文学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整本书写作精确严谨、生动传神、通俗易懂,是了解苏东坡及其时代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