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浅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经初唐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押韵、平仄和对仗是律诗最大的特点。下面以这首《登黄鹤楼逐月》为例分析。

一、押韵

一般情况下,律诗押韵平声,除首句外的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都要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不押韵的称为出句,押韵的称为对句。这首诗首句押韵,属于正格。各联韵脚分别为蟾,南,阑,天,寒,韵母“an”,一韵到底,没有换韵。

二、平仄

一般情况下,律诗以两个字(音节)为一步,交错换步平仄。如上图所示,该诗属于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按照规律,还有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即按照首句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来分类。

这首诗除颔联外,其他三联均符合仄起平收式的标准平仄规则。颔联出句第一字和第三字、对句的第一字均作了变通,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对于“孤平”,我的理解是,除了句首和句尾,句中如果出现了单独一个平音就是孤平,那样节奏就不美了,即所谓的犯忌。

三、对仗

律诗要求对仗,一般情况下,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但是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按照对仗严格要求不同,分为工对和宽对。

工对又称严对,要求在词语和句型方面都要整齐相对,要做到对仗工整,必须使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泛的不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首诗算是宽对,因为颔联采用了错综对的方式。它指的是,出句和对句中的词语本可相对,但不在同一个位置而错开的情况。

“欲接银彩清休近,犹恐危阶小构阑。”中的最后三字应该是“近”和“小”对,“清休”和“构阑”对,“清休”表示纯洁美好,“构阑”本意是栏干,这里应该带有贬义。

“骛骤浓霄三韵鼓,慌张促步五层天。”中“骛骤”指迅疾行进,和“慌张”相对,“浓霄”和“促步”是形+名的偏正结构,“三韵鼓”和“五层天”用了数字对仗。所以,颈联基本对仗工整。

四、意境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登黄鹤楼之时的心情。上夜西坡,月影横移,看着银河高悬,突生亲近之意,却又顾虑狭窄的栏干是否安全。正当此时,天际突然浓云密布,便赶紧迈步登上高楼,抬头一看,月亮依旧遥远。

整首诗结构紧凑,感情细腻,词句富有画面感,把那种患得患失,怅然若失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唯一不足处,就是个别字词稍显堆砌,像“骛骤”比较生僻,不查根本不明白意思,当然也或许是本人积累不够,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见谅。

另外像“清休近”与“小构阑”也是看了作者的介绍才知道是错综对,需要翻来覆去思量才能明白其意思。

五、心得

初学格律诗,可能也会有“欲接银彩清休近,犹恐危阶小构阑”的胆怯和忐忑,不过前辈们已经把规律和禁忌都总结好了,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需要大踏步前进就好。

就像先生说的,初学应该从小处着眼,用细节来表现,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对比,夸张、烘托等方式抒发感情。

下面是我作诗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第一步,确定一个主题,想好要表达的情绪,然后围绕这两点来构造句式。在此过程中,先不管平仄,押韵,把能想到的有关词句都列出来。

第二步,在列出来的词句中,把最能表达主旨的单独摘出来,因为这有可能就会作为对句,里面的字会成为韵脚。

第三步,在对句的基础上扩展,可以按照从上到下,先远后近,由景及人,宏观到微观等等顺序表达主题。

最后,打磨初稿,修正平仄,更换字词,增加意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