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诗词格律浅谈(入门级干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文字家园】

我记得最开始写诗时,经常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读起来很别扭,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直到后来接触到了诗词格律之后,才明白原因,原来是犯了格律的忌讳。

汉字的普通话读音有四种,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四声降。这四种读音又分别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阴平阳平统称“平”,上声去声统称“仄”,这就是格律中的“平仄”。

古代的读音与现在有所不同,古代的“平”没有阴阳之分,称为“平上去入”,其中的“入声”,普通话读音里已经没有了,普遍存在于南方许多地方方言里,所以,南方人作诗常用“古韵”,北方人则用“新韵”,就是因为用自己习用的语言读起来抑扬顿挫,感觉很好听,所以新韵古韵哪个好,这一点,个人觉得不该产生分歧,求同存异即可。

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本文所讲内容以“新韵”为主。

格律的要求细如烟雨、多如牛毛,一言难尽,我本人对诗词也只是爱好而已,研究的并不精深,不敢说怎样写是对的,姑且说说重点问题吧。

首先作为诗,押韵是第一要求,因为最早从《诗经》开始,就是押韵的,这是“诗”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征,每逢句号必押韵,这是基础要求。当然,现代诗歌可以不押韵,在此不做赘述。

格律上的基础要求:单独一句的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上下句各自的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这是第一标准。第二、第四字是诗句语气的重点,这两个字相对相反,才能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这里的“离”是平声,“上”是仄声,上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下句“岁”是仄声,“枯”是平声,下句第二第四字也是平仄相对,顺序却与上句相反,整首诗读下来,就会感觉抑扬顿挫。

再看七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李白。

这里的“辞”是平声,“帝”是仄声,上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下句“里”是仄声,“陵”是平声,下句第二第四字也是平仄相对,顺序与上句相反,这就是抑扬顿挫产生的原因。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当然有:

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白。

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李白。

李白为人率性、崇尚自由、藐视权贵,他的作品也完全带有这种特点,不受框架束缚。

我们看到,这两句名诗,第二第四字平仄都是一样的,但我们读起来,只要不读太快,用“吟诵”的方式读出来,完全不影响它的美感,这应该就是古诗真正的标准,以内涵为重,兼顾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为度。

再一个就是平仄的禁忌,主要的有两个,是“连平连仄过三”和“孤平”。

当我们一句诗里,连着用超过三个“平”或“仄”字时,读起来会很别扭,比如:

“山中清风吹我衣。”(这句及下面几句,都是我临时编的),大家看这一句,在语义表达上,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因为连续五个“平”声,导致发音单调呆板,读起来很别扭。

“鸟雀上下舞林间”,这一句也是,连续五个“仄”声,读起来很怪、很杂乱,事实上,连续的“平”或“仄”超过三个,就会出现别扭的感觉,这就是“连平连仄过三”的忌讳。

至于“孤平”,是指两个“仄”声中间夹一个“平”声,这种情况读起来也是很别扭的。

比如:“七上八下心里乱”,这里的“八”和“心”都是“孤平”,所以读起来像心电图一样参差不齐,很不舒服。

犯这种禁忌的名诗有没有呢?也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李绅。

这里上句第二第四字为“仄”,下句第二第四字为“平”,“一”和“颗”还是“孤平”,我们在吟诵这首诗的时候,就很难做到气势雄浑的“抑扬顿挫”,但这首诗的内涵也并不适合抑扬顿挫,而是要用一种低沉悲悯的心情和语调去读,这一点,它的格律与内涵又是协调的,也是合格的。

由此可知,我们既要理解格律知识,又要了解诗的内涵,只要我们要表达的内涵与格律契合,也就是读起来感觉不到情感和语调的别扭,这格律应该就是成功的了。

接下来就是对仗了,律诗的格式在平仄的基础上,还要求对仗,至少颌联和颈联是要求的,这一点几乎众所周知。

对仗,在形式上分“严对”和“宽对”,内容上又分“正对”、“反对”和“流水对”。

形式上:因为我个人才力有限、基础不牢,所以觉得宽对即可,如果能做到严对,自然是更好了。

内容上:

正对就是对比对仗的两句意义相近,相辅相成,比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反对就是不同的两方面做对比,比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流水对,就是前后句是因果关系,单一句是不能独立拿出来的,比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难度上,一般是严对>宽对,流水对>反对>正对。

但是对仗不合格的名篇也有,比如崔颢的《黄鹤楼》:

据说李白路过黄鹤楼,见美景而诗兴大发,正要作诗,忽然看见墙上的这篇《黄鹤楼》,沉思良久后,才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李白还模仿《黄鹤楼》,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可见李白折服于崔颢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这篇《黄鹤楼》,只有第三联对仗,格律上基本不合格,“孤平”也有好几个,但却是完全以内涵取胜,成为千古名篇。

可见,只要内容撼动人心,能够引人共鸣,格律要求完全可以放宽,也就是说,尽量在格律规则内展现作品内涵,但当内涵与格律冲突时,应该以内涵为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破格”,即突破格律。

当然,前提是你的内涵够深,境界够高远,并且在格律规则内无法完美表达的情况下,才可以“破格”,如果既没内涵,又不重格律,这就和“诗”的本质脱轨,不能算是诗了。

声律上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两个三声(也就是“阴阳上去”的“上”)字在一起时,前一个三声字会发音成二声,也就是阳平。

如:转眼。我们读“转”的时候,发的是二声阳平。类似的如“几角钱”,里面的“几”读成“急”;“有眼无珠”,里面的“有”读成“油”。

那当这种情况导致孤平或连平连仄出现时,又该如何抉择呢?我个人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的。

比如:雨寒转眼透珠帘。虽然寒字为平,两旁为仄,属于“孤平”,但读起来“转”字是发音二声阳平的,完全无碍,所以应该是可以的。

这就是古诗词的格律内容,押韵、平仄、对仗、还有格式(也就是字数)。

至于词,其实最开始的宋词,是以音乐性为第一要求的,宋代周邦彦通晓音律,他的作品音律和谐而工巧典雅。王国维评价说:“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

只是因为宋词的曲谱失传(仅有南宋姜夔一人有带曲谱的词集作品流传下来),音乐性已无从考证,用格律来补充无可厚非,但过于穷究格律,甚至因此忽视内涵,感觉还是有点儿喧宾夺主了。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的:“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一首诗送给读者朋友们:

作诗学李杜,李杜复学谁?

广学独开创,大道殊同归。

(本文旨在帮助刚入门的诗词爱好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文中所讲的格律要求只是最基础标准,防止诗词新手对诗词望而生畏、以及因过于被格律束缚而影响作品内涵,等到对格律和诗词有更深的了解和运用以后,再在内涵与格律上相对加强和完善,毕竟,所有的诗词征稿都是对格律和内涵有更严格的要求的)

【文字家园】专题投稿链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