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遗照到底有多“忌讳”?

如题所述

不同地区的老人对于遗照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地方的老人完全不避讳有关死亡的任何东西,他们不仅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准备遗照,有的也准备寿衣,甚至连棺材也准备好了,并把棺材直接运回家放着。有些人自然会纳闷:不觉得这“晦气”吗?
恰恰相反,这些老人反而觉得这是“喜气”。其一,这些老人都是到了一定年纪后才开始准备遗照、寿衣、棺材这些东西。能够活着就是福气,假设意外走了也是“喜丧”,虽然把棺材往家里放着,但会称呼棺材为“寿棺”或“喜棺”。
其二,很多老人深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认为人虽然死亡了,但魂魄不会消失,仍然会在另外一个世界享乐;他们活着的时候为死后准备的东西,为的都是死亡后可以继续享福。这大抵有点类似于古代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大修皇陵。
其三,提前为自己准备好死亡的一些事宜,也是为了避免给子女添麻烦。
尤其是在几十年前,当时收入水平比较低,一场大操大办的丧事可能就会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所以老人们就有意识地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做准备,免得子女到时候得再忙活,或把整个丧礼弄得仓促草率。
所以,对于那些寿衣、寿棺都准备好的老人来说,准备好遗照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何况拍个遗照可比挑选寿棺省事得多。
当然,中国各个地方的风俗差异非常大。有些地方把死亡看得很“淡”,而有的地方对于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事物,乃至于包括与死亡相关的词汇都相当忌讳。别说拍遗照,就连提到遗照,有的老人都要“呸呸呸”。
可见,该不该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首先取决于老人对于死亡是什么样一种态度。如果老人本身很忌讳,子女也不必将自己的观念强行施加在老人身上。退一步说,如今手机摄像相当便捷,平时多记录一些与父母有关的影像就可以了,不必特意去拍摄遗照。
(IC photo / 图)
不要遗忘弱势老人
新闻中的85后姑娘杨鑫之所以坚持给老人拍遗照,是因为对于不少边远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一生中除了身份证以外,可能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打工时,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在老人身边,没有记录老人影像的意识,没有时间带老人去拍照,老人自己也不舍得花钱为自己拍照。
所以,杨鑫为农村老人公益拍遗照还折射了一个现实问题,即不少农村老人被“遗忘”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截至2020年11月1日,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农村里差不多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年轻人纷纷到城市里去,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父辈和子辈大多数时间处于分离状态。
加之,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没有完成小学但识字以及小学毕业的老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对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数字鸿沟,并不懂得使用手机照相等功能。很多乡村老人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哪一天他们离开人世,可能真的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因此,要不要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还提醒着我们——不要让爱来不及。不是说一定要给老人拍摄遗照,而是说,平时要多多陪伴老人,多多用影像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点滴。
遗照的功能是“魂魄虽去,而音容不忘”,当子女留有关于老人的很多影像,这时有没有遗照反而不是太重要的事了。《寻梦环游记》说,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他被所有人遗忘。作为子女最最重要的是,不要遗忘家里的老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