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档次很明显吗?

如题所述


耳机的档次分为好几个基本层次。
1-2000元基本上是直推合理的档次。
2000-10000元基本上是量产版极限档次。
再往上基本上是限量版。
首先耳塞是没法和大耳机相提并论的,3003也可以被2000元加上前端驱动良好的大耳机打出鬼,说极限音质还是说大耳机。
直推档次的耳机为什么是直推因为它的解析并不高,也就是说耳机能展现的所有细节基本上也就是电脑或者手机直接解析出来的细节,两者互相满足。
超过2000级别的HIFI耳机解析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电脑直接解析的上限,推力上也是普通耳机口跟不上的。这时候就需要前端了。这时候有人要问了,电脑这么强的运算能力,怎么会解析不了呢,这里面的重点不是解析能力,而是干扰,而干扰的重点就是电,虽然现在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但实际上0101并不会像理想的情况下以一个恒定的速率播放出来,他会因为任何可能的干扰而出现前后的偏差,就像汽车行驶在马路上你以为他们会匀速排齐了运动,实际上是不断的加速减速,有时候挤在一起,有时候又拉的很开,这就是著名的jitter。这极大的导致了音乐播放的失真。而这些失真对于超过2000元以上的耳机解析能力来说表现无疑,对清晰度追求者自然是极大的伤害。
在诸多干扰之中,最糟糕的莫过于电。因为电是能量的来源,又存在或高或低的脉冲,就像一个人本来应该工作状态恒定,但有时候吃饱饭他就干的快点,没吃饱就干的慢点,你还能让他工作出来的效果遵循一个理想的恒定速度吗,不可能。
所以,一个稳定的供饭,啊不,电流是排除干扰的关键之一。
核电水电是段子,但一个电处,一个墙插在高级设备(这要足够高级,你个5千的东西上基本是听不出来的)上改善基本上一耳朵就出来了,清晰度不在一个档次上。但一个线性电源在1千元级别DAC就听出来了,所以线电我觉得性价比极高。
这里补充一下几个常规的误解,实际上为什么这么强调解码器和耳机放大器的分离,和音源(尤其是电脑)的分离,这主要就是电,因为解码器要求最精细的将数字信号高保真转化成模拟信号,而这之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独立时钟,也就是我自己设立一个稳定的队伍顺序,混乱的汽车队列先在红绿灯口给我等着,然后在我的指挥下以非常精确的速度一辆辆开出,匀速跑出一个稳定的队伍,这样加上数字信号高保真0101,理论上就还原除了一个极其保真的模拟信号。而这一切都是精细活,但你和电脑里网卡,显卡,CPU这种耗电忽多忽少的东西放在一起,你还怎么能维持你时钟的精确性,因为你们在共用电力啊,就好像一个想练平衡木的和几个玩蹦床的孩子在同一个蹦床上你让他保持水平,这不可能。
耳机系统一般存在一个音源(可以是电脑,CD机,转盘等)保证数字信号的输出。然后通过一个异步系统接入DAC,也就是设立一个等待处,先给我停着,我叫一辆过去你开过去(USB异步界面)。接下来是DAC,DAC的水平主要在于时钟,一个好的时钟基本值1W(是不是直接超过了耳机,其实就是这样)。时钟就是一个绝对准确的队伍保证者,确保一辆辆车稳稳的给我排队出去,然后一个个数字信号稳稳通过数字模拟转化(DAC)转化成模拟信号。接下来进入放大,这时候我就有了很高像素的一个底片,但你放大不能给我虚焦,不能失真,这时候又需要耳放的电力的稳定了,但这时候因为只是放大而已,是个粗活,所以电力要求要低的多,但也不能太差。最后经过放大的照片放入耳机,耳机其实就是个相框而已,是整个系统中最便宜的东西。
一个2000多的森海HD6000,你给他手机直接出声,那就是一个500元的耳机,你给他5000元基本的前端,他出的就是7000元的声音,你给他15000元的前端,他出的就是17000的声音,因为在他精确的解析下,你前端干扰造成的模糊都会放在其中,就好像一个4K电视放个480P的片子,没什么用。



其实高级HIFI耳机系统是在高保真的情况下体现好听的失真。所以还原是基础,调音是关键。在做好了解析的部分之后,每个设备,甚至每条线路都会因为无法避免的干扰有意无意的加入少许自身的声音色彩。正是这些声音色彩很可能成为它的招牌,比如胆机著名的温暖音染就是在放大信号的过程中加强了会产生温暖感的偶次谐波而造成的。很多人通过换不同的线材来改变声音的去向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失真。
最后想说,其实耳机的极限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尤其你仔细聆听了一首高质量的录音并记住了所有的细节之后,你会发现,5元的耳机就是缩成一团,500元的稍微分了一点点,有了点低频或者解析,2000元的老旗舰们,HD600,K701,880,在5000元前端下,你会发现质的飞跃,首先,我靠声音原来这么广阔,它不是一团,是一个大空间(声场)。伴奏想起,低频直接敲打肚皮,高频顶住额头一飞冲天(三频延展),温柔的时候低语,气势出来的时候却一下震感你的整个脑子(动态),左边3点钟有个提琴,右边有架钢琴,前面有个萨克斯,一清二楚(结像)。然后人声响起,从吸气,到换气的那一下咽口水(解析),到声音发出来的略带沙哑的质感,每一个音色都充满厚度和体积(染色)。这样一首曲子你会开始渴望听到更多,更多。
这时候,就是传说中的开始发烧了。
此时你会觉得高频不好听,换个有点控制力的耳放(比如701驱动良好可以大量改善高频的毛刺),改善了,好开心。低频略慢,DAC换个线性电源,哇有力了,好开心,你调整着一套设备,直到你听的那首你听过100遍每个细节都印在脑海中的曲子,哇,所有的毛躁都被尽可能的纠正了,你满意了。
直到有一天,你到试听会上用颤巍巍的手拿起009,大奥,R10,这些上古神器,在2W以上的前端上放出那首你再熟悉不过的歌曲,这时候你发现,我靠,原来自己再熟悉不过的那个环境,那个演奏的房间,其实一直隔着一层纱布,那时候你知道纱布开始退去,每个细小的烟雾的在退散,而且那声音是那么好听,关键TM的还好听,我靠这怎么玩。完了,你知道其实你并没有多少钱,你知道在他们面前你渺小的设备其实并没有多少解析,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然后你带着哀伤和一点侥幸回到家,拿着你精心调整的设备听了所有你熟悉的曲子,一边听一边对自己说,还是我熟悉的调子好听,你看就是更有韵味,解析算什么,素质不重要,最后你睡着了,带着自欺欺人的微笑。
然后当你有机会接触到KK的时候,明知会深深打击,但又带上碟片,兴冲冲的像会场傻傻的赶去了。。。
本人前端auneX1s做界面,接lavryDA10,耳放欧博cyber20,黑嗓337,莱曼。耳机主力是K701,HD600,铁三角AD1000X,其中AD10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3
原本是要按赞的 按错了 不好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