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歌曲流传的时期

1.《送别》
2.《共产儿童团歌》
3.《毕业歌》
4.《解放区的天》
5.《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6.《让我们荡起双浆》
7.《我的中国心》
8.《春天的故事》
要时期 不要时间

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作词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2

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儿童团的团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励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曲调源于前苏联少年先锋队队歌《燃烧吧,营火》,具有奥地利梯罗耳族民歌的风格,词作者佚名。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共产儿童团的故事拍摄了影片《红孩子》,再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少年儿童与白匪作斗争的光荣岁月,《共产儿童团歌》作为影片主题歌传遍了中国大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誓言:“准备好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就来源于这首歌。

3

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虽然不同时代环境变化很大,但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同样轻率,飘逸,火热。后来随着故事地变化,《毕业歌》的旋律几乎消失了,直到最后,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使悲剧情绪迅即加强,观者恸不可已。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其悲感是有限的,而《毕业歌》的飘荡,,使人感觉受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轻之梦,这正是《毕业歌》在《桃李劫》这部影片中的感染力所在。 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4
于1943年完成了《解放区的天》这一歌词的创作,该歌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革命歌曲。

5

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的歌曲。歌词原是志愿军炮兵部队连政治指导员麻扶摇写的出征诗,最初载于新华社1950年11月25日发的《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的电讯稿。作曲家周巍峙为志愿军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这首诗谱了曲,首刊在1950年12月第4期《时事手册》上,歌名为《打败美帝野心狼》。后来,作曲者又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采用进行曲式,气势雄壮,节奏铿锵。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去争取胜利。它也深受中国人民群众的喜爱,鼓舞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1954年3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获得一等奖。

6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1955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这首由刘炽先生作曲,乔羽先生作词,旋律优美、节奏轻快的歌曲,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横跨半个世纪,影响了足足三代少先队。

7

词黄沾 曲 王福龄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黄沾的愤慨,于是他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1984年春晚,张明敏《[1]我的中国心》唱响华夏大地!爱国情怀空前高涨,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与民族自豪感,让这首歌永远流传!

8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董文华演唱的经典歌曲。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此曲已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音乐代表曲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6
1.《送别》 上世纪二十年代
2.《共产儿童团歌》 上世纪四十年代
3.《毕业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4.《解放区的天》 上世纪四十年代
5.《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上世纪五十年代
6.《让我们荡起双浆》 上世纪五十年代
7.《我的中国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
8.《春天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
要时期 不要时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17
弘一法师:李叔同原创《送别》的由来,的确是李叔同和挚友许幻园的歌,
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至于这首歌的多版本,艺术要改良的呀,让我们尊重弘一法师送别的原创吧。

参考资料:http://bgy.gd.cn/dp/ibo/teachers/linlin/pag/2.htm

第3个回答  2010-07-16
1-6,改革开放前,50-70年代。7-8,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
第4个回答  2010-07-16
这都是70年代的歌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