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传说故事

李白的传说故事

李白少年时代,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一天晚上,李白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梦中,他仍然在奋笔疾书。突然,他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光彩夺目,正在诧异之间,一张张白纸又从天而至,落到他的眼前。

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妙笔给他。想到这里,李白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没成想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于是,李白捧起一堆莲花,向屋外的池塘跑去,他在池边站定,扬手把莲花洒向池水中。

顷刻间,奇迹出现了:只见莲花入水后,即刻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阵阵清香沁入人的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李白回忆着梦中的历历情节,感慨: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美好的梦啊。

此后,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锐进,读书也更加刻苦。他深入社会生活,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篇,最终成为一个才华横溢、举世闻名的诗人,至今他的许多著名诗篇仍被中外读者吟咏传颂。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思丰富。

扩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这位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诗),犹如历史长河里最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李白天赋异禀洒脱不凡,犹如一位笑傲江湖的超级侠客。李白的人侠义,诗侠气,以诗为剑,“不屈己,不干人”,用一身磊落风骨,传递着中国千古文人侠客梦。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这首流芳千古的《侠客行》让无数人悠然神往,荡气回肠。

金庸就从这首诗里得到启发,写出了小说《侠客行》,而且将一门武功决绝隐藏在这首诗里。李白应该是“诗人里剑术第一,剑士里文采第一”的人。他之所以给人留下侠客的印象,主要还是来自于他洒脱不羁的人格魅力和浑然天成的文学才华。

他以笔为剑,挥洒自如,千百年来鲜有人能与他比肩,“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这些动人心魄的诗句在中国文学史里永远闪烁着光芒,也引得无数人对李白的剑术充满了遐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03
李白的故事一:清凉渡
清凉渡,在陶辛圩的东边。
传说夏日的一天,诗仙李白告别在泾川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汪伦,恋恋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这个渡口,登上绿柳成荫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简易的小亭内坐下,取出汪伦赠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赏水乡风韵。徐徐凉风挟带着荷菱幽香扑鼻而来,李白恍若身处仙境。
当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书生来到渡口,取出刚采来的莲子、菱角给李白下酒。
李白一边吃着莲子、菱角,一边饮酒,甚是高兴,随口哼出诗句,书生听了大惊,忙起身作辑:“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李白兴致正酣,继续饮酒吟诗,一副豪爽闲适之态。书生认定面前这位散发老者正是诗仙李白,扑嗵一声跪倒在地,恳请李白收自己为弟子。
书生跪了很长时间,不敢抬头,也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忽然,听到匆促的脚步声,伴着“好清凉、好清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吟唱声,书生禁不住抬起头来,面前早没了李白的身影。接下来好些日子,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发现书生守候在那里,显然是一心等待诗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当涂采石矶才了结此愿。
李白死后,书生依然常常独自来到渡口,把采摘的莲子、菱角抛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诗人,随后毅然放弃考举人的机会,追随诗仙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临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迹的渡口修斗门建凉亭,定名清凉渡。
李白的故事二:命名郎官湖
古汉阳城南有一个美丽的湖泊,自从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赐名为“郎官湖”,便成为著名的文化湖泊,直到明代中期,郎官湖尚存,名人游赏赋诗不断。李白题名郎官湖、李白夜游郎官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官湖夜月”在明代列为“汉阳十景”之一。
唐代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途经汉阳。汉阳县王县令是个青年才俊,喜欢饮酒,善于弹琴吟诗,与李白性格相投,对李白仰慕已久。听说李白流放经过汉阳,王县令兴奋不已,准备为李白接风洗尘,留他多住些时日。
说来也巧,此时朝廷的尚书郎张谓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武昌,他的弟弟张谨在汉阳担任沔州判官,而且张谓又是李白曾经在朝廷供职时的文友。鉴于此,汉阳县王县令与沔州杜太守精心策划,为张谓和李白安排一次高雅别致的活动——月夜游湖。
汉阳城南有一个湖,东南两面临长江,西接汉水入江古道通济港,北抵大别山下汉阳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天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条豪华游船从汉阳城南门外进入南湖。沙棠木打造的船体,楠木制做的船桨,画舫内外挂满灯笼,锦帐中央摆酒设宴,张谓和李白并列坐在上宾席位,沔州杜太守、汉阳县王县令以及文士辅翼、岑静和判官张谨陪坐两旁。王县令致辞,为这次“觞于江城之南湖”找了个由头:“圣主师戡藩镇乱,洛阳收复定长安。郎官故共诗仙趣,天下再平江沔欢。”
夜色沉静,清风徐徐,身置湖中,神清气爽。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闪着粼粼清光,如同一条长长的白练,简直可以拾掇起来。就在大家听了王县令赋诗,举杯尽情欣赏湖光月色之时,船尾玉笛、琵琶等管弦乐声响起,划破长空寂静;船头舞女身着罗衣曼妙起舞,极尽飘逸娇柔。此情此景真可谓是:月白光清,对酒当歌,四座陶醉,风雅盎然。
眼观南湖秋月白、罗衣舞女娇,耳闻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对酒当歌,乐天下之再平,张谓显得特别兴奋。他醉意蒙眬地站起身来,伸开双臂,环顾四周,开阔爽朗,心情格外舒畅,回过头来感慨万分地对李白说:“真是水月如练,清光可掇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贤士豪客游过此湖,却都是枉践佳景,使得这么美的湖寂寥无闻,实在可惜!你李夫子才华横溢、大名远扬,为了我张谓到此一游,请李夫子给这个湖标个美好的名字,千秋万代永远流传。”
听张谓一番话说得殊有胜慨,李白兴致盎然,当即举起酒樽,说道:“难得张谓郎官如此钟爱这片湖水呀!”说罢走到船头,将满满一樽酒洒向湖中,振臂呼出三个字:“郎官湖!”船上众人片刻寂然,转而爆发出一阵喝彩:“郎官湖!”
“郎官湖!郎官湖!”呼声在月夜湖面飘向远方。
李白意犹未尽,进而说:“古有尚书仆射李冲受赏的湖叫‘仆射陂’,今有尚书郎官张谓钟爱的湖得号‘郎官湖’。郎官湖配仆射陂,诸位意下如何?”
在座的各位同声叫绝。辅翼、岑静二位文士对李白把郎官湖比作仆射陂,更是赞叹不已:“郑圃有仆射陂,大别有郎官湖,古今合璧,南北联姻。”辅翼接着说:“虽然如此,仆射陂还不及郎官湖呢。大别山、郎官湖,山水相依,美名与共,极尽风流啊!”
一番议论后,杜太守认为命名郎官湖是沔州的一件盛事。王县令提议,请诗仙李白赋诗纪事,然后命人刻于石碑上,立碑于湖边,使郎官湖“与大别山共相磨灭焉”。
于是,鼓乐欢歌再起,觥筹交错,李白落笔如飞,很快书就《泛沔州城南郎官湖》157字的纪事序和一首五言古诗。
其诗云:“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从此,郎官湖声名大噪,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名人题诗颇丰,“官湖夜月”为“汉阳十景”之一。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李白“四望超然”的郎官湖面目全非,东部淹没入江,西部淤为陆地,北部边缘融入汉阳城。如今,汉阳区建桥街尚有一条古城小巷保留古名“郎官湖”,而古城外寻觅郎官湖遗踪,当在鹦鹉花园小区。
李白的故事三:骑鲸仙去的传说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年轻时击剑任侠,诗名远播。不过,他素来有心学道,所以高道司马承祯一见到他,就赞许说:“我们俩可以一起神游八表之极。”意思说可以一同参访仙界。另一位诗人、后来做了道士的贺知章初读李诗,便称赞他是“谪仙人”,意思是天上暂贬人间的神仙。李白自己也曾受过符篆,列名道籍。唐玄宗时,他因诗名极盛,做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此职是没有什么实权的,不过在皇帝身边陪陪罢了。他自己呢,自认为才高八斗,又倾慕世外高仙,对官场勾心斗角、权贵飞扬跋扈都心存蔑视。他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岂能够低眉下气弯腰曲背去奉承权贵们,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脸色舒展?这样,朝中权贵对他也常心存忌恨。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监、官封太尉的高力士,更是将李白看作眼中钉。
一日,忽然有唐朝属国渤海国派使者入朝,带来一封书信,玄宗令臣下拆开读来,谁知那信上的文字,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认得。
玄宗心中十分不乐:堂堂大唐王朝,居然没人读得懂属国的书信,岂不让人耻笑。散朝之后,贺知章猛然想起,李白通各国文字,定能读通此信,便向玄宗推荐。皇帝急忙派人去将李白请来。
李白展开书信一看,原来是一封恐吓信,大意是,让唐朝将属国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渤海国,否则,便“起兵厮杀,且看哪家胜败”!满朝文武这才明白底里,一面敬佩李白的学问,一边恼恨渤海国王无礼。玄宗忙与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置此事,李白说道:“这事不用着急,明天召来渤海使臣,让我用他国文字回—封信,驳其狂妄,责以大义,定叫他老实朝贡。”第二天,李白喝得醉醺醺,进得朝堂仍然脸带醉色。原来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习惯酒助诗兴,醉催文思。玄宗让人在御座前,放一张七宝床,供李白写回信,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对李白写回信,百官都脸有喜色,唯独杨国忠、高力士满脸不高兴。李白瞧在眼里,且不说话,待近侍小太监将信纸在案几上铺开,李白便奏启皇帝说:“臣以前被杨丞相、高太尉欺侮,他们在前,我神气不旺。乞请陛下颁下圣旨,让杨国忠替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才能意气豪放,举笔草诏,代天子宣言,不辱君命。”这话一出,从皇帝到下臣,谁不心惊?但正是用人之际,没法子,只得听从所奏,玄宗便降旨,让杨国忠弯腰磨墨,高力士蹲下脱靴。待墨磨浓,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劳,李白昂昂得意,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然后当众宣读诏书,无非是驳斥来书狂妄无理,宣扬大唐国威,然后说:“大唐皇帝汪洋大度,可以原谅你无知狂悖,你们应当立刻悔悟,勤勉操持,岁岁贡献,否则将自取羞辱。”渤海使臣接过回信一看,一式通顺的渤海国文字,不由又惊讶又骇怕。叩头辞朝退出,才悄悄问贺知章:“刚才读诏的是谁?”贺回答:“是翰林学士李白。”使臣又问:“翰林学士是多大的官,能让宰相磨墨,太尉脱靴?”贺知章回答说:“宰相、太尉,不过是人间的贵臣,那李学士却是天上神仙下凡,辅助大唐,有谁能比得上?”
渤海使臣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报告国王,并展示大唐国书。国王看了国书,与大臣商议:“大唐有神仙相助,怎么抵敌得住?”于是另写国书,派使朝贡,与大唐重新修好。李白借草诏书羞辱了杨国忠和高力士,他二人怀恨在心,常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给李白一个有实权的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挠。不久安禄山造反,天下大乱。李白投效永王李璘,一心想参与平乱。谁知李璘与其兄长、肃宗皇帝闹起矛盾,最后惹来杀身之祸,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牵连进去,被发配到夜郎。后来虽然被赦免,肃宗也想给李白一官半职,但李白已绝了做官的念头,一心修道。他沿长江游览,这天,泊舟在采石江边。当晚月明如昼,李白坐在船头畅饮,忽然听见天边音乐之声嘹亮,而且越传越近。接着,江中风浪大作,有条几丈长的大鲸鱼,鼓起长鬣浮出水面,有两个仙童,手持旌节,来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派我俩迎接星主还位。”舟上其他人都惊吓得昏死过去。待醒来时,只见李白坐在鲸背上,音乐前导,腾云驾雾升天去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