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十年图破壁一语出自谁的诗作?

如题所述

出自近现代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是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充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全诗感情强烈,气势豪迈。

原文如下: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译文: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此诗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青年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掉头东”一词,是出自梁启超的诗。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诗一开始即说:“呜呼!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最后两句又说:“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梁启超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周恩来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再加上他当时熟悉梁的著作,于是化用了梁启超诗句。

次句“济世穷”是“济世之所穷”,蕴含有扶助救济世上所缺少的东西之意。可从周恩来当时所撰写的文章中去分析他认为当时世上(实即中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

周恩来在1916年11月写的《中国现实之危机》一文中认为当时中国精神方面的危机是:“吾国国民之道德,可谓已达沦丧之极。江河日下,挽救乏人。”“一般无智愚民,昏昏噩噩,不知国家为何事”,缺乏“国性、国魂”。

他在《吾校新剧观》中认为:“夫中国今日所急者,人民之贫极矣、智陋矣!……昏聩愚顽,群众禹域。”在《试论奢靡二说》中认为:当时中国“文化黑暗,生活低微,举国痴顽,如入昏梦”。可见,周恩来认为当时中国所缺少的是国魂、国性,亦即群众的觉悟。

因此,“邃密群科济世穷”就是学习各科知识(当然也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用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举国痴顽”状态,即用科学文明对群众做启蒙工作。

三句“面壁十年图破壁”是“邃密群科济世穷”句的发展,讲的是“济世穷”(即对群众做启蒙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和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的毅力。周恩来在1919年5月《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中肯定了即使“为社会所不容”也要做“为社会开路的事情”的精神。

做启发群众觉悟的事情而又暂时“为社会所不容”,正是诗中所说的“面壁”。这句诗中的两个“壁”字代表一件事物,那就是借喻尚未觉悟的群众。周恩来当时东渡日本,准备求学济世,启发社会群众的觉悟。但当时群众尚未觉悟,对此暂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

而周恩来下决心,要以坚韧的毅力,坚持工作,经过长期的教育(即诗中的“十年”),最后感化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群众一旦觉悟了,也就等于石壁溶化了。这种以宏大意愿、耐心启发人民觉悟的思想写成诗,就是“面壁十年图破壁”。

末句“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可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难酬蹈海之志,就是说不能出洋寻求真理而从事革命也不失为英雄。第二种理解则是即使不能实现革命理想而跳海殉身也可以说是英雄。

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1905年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周恩来在诗末使用“蹈海”一词,当与陈天华的事迹有关。

整首诗表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6

这句话出自近代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原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白话译文: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扩展资料:

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24

“面壁十年图破壁”一语出自周恩来的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

一、出处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二、原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译文

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扩展资料:

《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作于1917年周恩来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表达了作者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江歌罢掉头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2-25

面壁十年图破壁出自《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周恩来1917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译文: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

扩展资料: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周恩来此处用此典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大江歌罢掉头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2-24

面壁十年图破壁一语出自周恩来的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该诗作于1917年,全诗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作者】周恩来 【朝代】当代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白话译文

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

扩展资料

此诗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青年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掉头东”一词,是出自梁启超的诗。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诗一开始即说:“呜呼!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最后两句又说:“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周恩来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再加上他当时熟悉梁的著作,于是化用了梁启超诗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