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西河镇历史文化

帮帮忙吧、老师让我写作文。写西河的历史文化,我一窍不通,不知怎么写啊!800字左右,3小时之内告诉我。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
  沿革
  西河镇建于宋代。该地原有一河,居民先立于河东,命此河曰西河,形成村落后以河名村,后成集镇称西河店。明后期复称西河。分为广仁、敦仁、安仁、河北、河南、海庙、东岭、新庄八个自然村。先后曾隶属博山县第六区,淄博市(小)第四区,淄川县三区。龙口区,辖坡地乡三个村,(西坡地、中坡地,东坡地),黄崖片5个村,(南黄崖、中黄、北黄崖、马家庄、龙湾峪村)。1956年6月,划归淄川区,9月,设立西河镇。合并为17个村。1958年9月,成立西河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称西河镇。
  地理位置
  西河镇位于淄城东南方16公里处,东接东坪镇,西连博山区福山镇,白塔镇,北与张庄乡、龙泉镇搭界,南与博山区八陡镇岳庄乡相连,镇政府驻地位于广仁村。交通线路主要是湖南路纵贯南北,与博西公路相接,西河,淄河和张庄公路紧靠三坡地,三黄崖而过,村路纵横交织,淄博矿务局昆桃小铁路经西河大庄,东则而过。车头房设在西河厂里,(1986年10月,铁路拆除,湖南路拓宽)交通便利。
  自然状况
  西河镇系丘陵地带,东、西、南三面环山,东西最大距离1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0公里,全镇土地面积367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97公顷。主要山脉有玉皇山、庙子岭、郭家顶、旮旯山、黄崖围、古坪洲、苍龙峡、油篓寨、大劈山。作物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黍子。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地瓜、芝麻、花生、部分蔬菜。全镇植被面积630公顷,覆盖率15%。2002年,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347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2‰。镇内有王、翟、李、刘、陈、董、苏、杜等43个姓氏,其中王、李、翟姓较多。
  主要经济状况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收入微薄。1978年487万元,1979年至1981年3900万元,82年至84年7.60万元;85年至87年11.200万元;88年至90年16.400万元;91年至92年22.000万元;93年至95年29.000万元,96年至98年34.000万元;99年至2002年,39702万元。200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7万元。镇内主要发展耐火材料、水泥、煤炭、家俱、化工、大理石、酿造、建陶、机械制作、食品加工等产业。主要产品有多种型号耐火材料、硅酸盐水泥、化工产品、大理石石材制作、红木家俱制作、机械制作、食品加工、日用陶瓷、机械制造等。以西河煎饼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遍布全镇,是红木家俱之乡。
  第一产业
  西河镇人均不足6分耕地,全部是山旱田,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56年至197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86公斤,小麦单产72公斤,缺粮户甚多。水利建设,1954年5月,成立西河南北两镇水利委员会,由西河矿支援,以河南村罗锅地井为水源,在西河大庄建水池三个,解决人畜用水。1965年6月,在北黄村河滩打机井一眼,解决东片五个村用水。1974年6月,在海庙村内西河矿支援打深水井一眼,缓解西河大庄吃水,1982年8月,在东岭村高处建大储水池一个,西河大庄群众吃上自来水。1983年12月,东坡地、龙湾峪、新庄村吃水井完成配套工程,1990年10月,中黄水井投入使用,1993年7月,薛家峪、马家庄吃水井完成配套工程, 1998年5月,西坡地新打吃水井一眼,1998年6月,淄水北调工程西河路段开设水口部分村吃上淄河水。2000年社会化供水工程完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逐年有所发展,1979年,粮食亩产达到454公斤,小麦单产236.5公斤,自1984年以来,积极探索和寻求旱作农业开发的新路子,在全区率先推广蓄水多、耗水少、增地温的旱田小沟麦技术,20世纪90年代初小麦单产增加到250公斤,1998年以来,注重优良品种,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其中1989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战线先进单位”,1990年被市区确定为农业综合技术开发重点单位,近年来,连续被评为区级农业先进单位。 2000年以来,全镇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纯种波尔山羊,筹建鲁中纯种波尔山羊繁育场。发展花菇、平菇等特色种植,引进中草药、雪枣等经济作物,新建西山奶牛场、西坡养羊场、东岭养鸡场等畜牧示范园。2002年,完成绿化面积1258亩,栽植各种树木 14 万株,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 1207 万元,其中种植业 523 万元,林业 80 万元,畜牧业 604万元。
  第二产业
  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立铁木业社,中小型耐火厂、红砖厂、钢瓦厂等小型企业。1965年,建起运输队、耐火厂、煤井、日用陶瓷厂、机械制造厂等企业。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立水泥厂、水泵厂、机械制造厂等企业。1978年,批准镇内3家煤井生产,产量11万吨,产值200万元。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 358 万元,队办企业总产值 306 万元。1982年,成立镇矿产公司统管煤井,镇内批准7家煤井生产,产量24万吨,产值500万元。1983年6月,淄川区向阳煤井移交镇矿产公司管理。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出现镇、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局面。是年,总收入2912.8万元。1980年,建镇大理石厂,产值150万元,99年停办。1987年,新建水泥厂回转窑,产量8.8万吨,1991年11月,水泥厂改建立窑生产线,设计产量10万吨。1991年11月,建西河加油站。1988年和沈阳耐火材料厂联合办厂,成立“沈淄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20世纪90年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转移,走调整、联合、科技、外向之路。逐步形成以耐火材料、化工、家具、水泥、机械制造为骨干的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1992年春,成立华峰实业总公司;万达利实业总公司;金星房地产开发公司;古瓶洲实业开发公司;海天实业总公司;天河开发总公司。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993年5月,区委、区政府在河北村华峰实业总公司召开村办企业“三上”现场会,促进村级经济发展。1995年随着镇、村企业改制,公司随之撤消。个体,私营企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1998年-2002年,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三年奋斗目标和“三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发挥规模优势,逐步形成沈淄、京西、永鑫、梦琦、晶诚、奥特等骨干企业。5年间,全镇工业累计投入12358万元。注重质量,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全镇有2家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即耐火材料。玻璃浮法窑炉锡槽底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02年全镇工业企业95家,年末总产值36836万元,利税5930万元,实交税金613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群众入股,办起西河地区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工商业纳入合作化轨道。1980年始,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集市贸易逐渐扩大。1988年,国营网点6处,集体网点18处,个体网点30户。小商小贩70多户。90年代,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镇驻地政府投资建起商贸街,个体经营户纷踏而至,商品齐全,贸易繁荣。2002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149户,私营企业87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41人。实现总产值1659万元,创利税175万元。
  科教文卫
  1980年,成立西河镇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8月,成立镇科协办公室。1986年10月,市科委在本镇召开沈阳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耐火材料产品论证会,推广我镇研制的耐火材料,玻璃浮法窑炉锡槽底砖科研产品。1987年6月,在西河水泥厂召开全市硅酸盐水泥科研成果论证会。1993年3月,调整镇科委、科协组织,充实科研人员,1996年9月,全省旱田小沟麦经验推广研讨会在西河镇召开,推广西河科学播种旱田小沟麦成功经验。 清末,境内有私塾5处,私塾先生5人,学生60余人。1920----1942年,成立博山县第二高等学校1处(现中心小学),初等学校1处。解放后境内建立完全小学2处,1951年7月,第一届高小毕业生毕业,分别考入博山中学和周村韩家煤矿子弟中学,这是解决后的第一批中学生。1964年,镇内共有小学4处,(西河一小、西河二小、坡地小学、东岭小学)1965年,建农业中学一处,两年后停办。1969年,全镇共有小学11处。1978年,设立初、高中4处,1982年,改为初中。1985年,投资120万元新建1处西河中学,规模24个教学班;1987年8月,厂里联中,海庙联中,西坡联中、中黄联中师生并入西河中学。1995年,九年义务教育考评验收合格,1997年8月,解决中学校舍问题,镇党委、政府投资36万元为中学建起西教学楼。1999年12月,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合班并校,11处小学合并为6处。2000年6月17日,教育强乡镇验收合格,并创2处市级规范化学校;2处区级规范学校;1处市级规范成教中心;3处市级一类幼儿园;1处市级示范幼儿园。2000年10月,政府投资200万元新建中学41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2幢,并当年竣工使用。2002年6月,中学添置微机30台、语言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中心小学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全镇中小学微机联网,实现现代化教学。2002年底,全镇小学6处,中学1处,在校生2634人,其中中学生1270人、小学生1364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标。
  悠久历史
  西河镇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1958年,在西坡地村北寺山根发掘古窑址1处,经专家鉴定为金元时期青花古瓷窑址,面积为6000平方米。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京剧爱好者颇多,清初就有地方子弟班,名曰:“铜锣会”经常排戏演出,广仁村是区级文化特色京剧村。高跷、芯子、龙灯、舞狮,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1956年,建文教科,1978年,改称文化站。1986年4月,中国书画家协会山东分会8位画家光临西河镇河南村作画,1988年10月,西河镇组队参加全市第二届“柳泉杯”农民文艺汇演,自编自演的俚曲《金凤凰》吕剧《三改门楼》获总分第一。1993年8月,全市首届“梦琦”文石展在我镇展出,本镇参展作品600余件,9月15日,应邀参加中国首届名人名家藏石展。1988年,建立镇文化活动中心,成立文艺团体,节假日排练节目演出,多次参加市、区文艺汇演并获奖。强村建立文化大院,学校及单位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文艺团体。1990年3月,原西河职工俱乐部(始建于1952年,淄博矿务局建)经过修复改为西河影剧院,容纳观众600人。1991年,被评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1966年4月,建立广播站,1967年,开始在有条件的村安装有线广播小喇叭。1990年,安装有线电视,1991年3月,建立第一个卫星电视接收塔。2002年,全镇电视覆盖率达97%以上。接收12套节目,能自办节目。镇内体育活动活跃,1984年5月,举办淄博市五区一县中国象棋比赛,1985年1月,举办淄博市首届桥牌赛,1985年3月,首都22名体育新闻单位记者到河南村采访,题目是《富裕起来的农民》。1985年7月,镇组队参加全省在威海举办的少儿“希望杯”棋类比赛,由8名运动员参赛。1991年10月,全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象棋赛在西河镇河南村举行,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300多人参加。1985年11月16日,举办西河镇河南村“柳泉杯”中国象棋大师、特级大师邀请赛,全国29位象棋大师参赛,其中6名特级大师。1987年7月,承办山东省中国象棋比赛。1988年,成立西河镇“三棋一牌联合社(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桥牌)多次组队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1989年,派队员参加全国在河北省承德市举办的桥牌比赛。1990年,组队参加在浙江舟山举办的全国农民中国象棋比赛。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 1956年,成立联合诊所,卫生人员6人,7月,成立西河镇医院,卫生人员19人。1960年3月,各生产大队建立保健室,实行合作医疗。1971年3月,西河医院门诊楼竣工使用,卫生人员27人,添置了30毫安x光机1台,万能手术床1台,显微镜1台。1973年4月,成立淄川区人民医院西河镇分院,医务人员30人,1978年8月,建西河医院病房楼400平方米,医务人员42人,1996年,投资50万元建医院门诊楼1200平方米,1997年7月,正式使用,先后购置脑血流机,血流变治疗仪,微机等医疗设施,医务工作人员47名,设病床30张。开设内、外、妇、儿、骨、伤、肛肠、牙科、中医、腰腿疼门诊,设立防疫组、负责全镇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计划免疫及传染病管理等。2002年,中心卫生院1处,村内卫生室17处,医务工作人员80名。
  人民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50公斤,经济收入50元。20世纪70年代,农民吃粗吃饱,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瓜干为主粮。80年代,以面粉为主食。90年代,主食及副食品种类多样化,生活富裕,居住条件有了改善。1987年,12个村陆续实施新村规划工程,20%的农户住上了居民楼,有50%的农户建成了砖石结构装饰一新的平房。2001年,规划兴建圣泉居民小区,开发建设10万平方功能齐全的高层居民楼房,改变农户的居住条件。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电话装机容量1万门,已装机6088门,20%的人拥有移动电话。2002年,全镇建成电话镇。农村用电有了很大改善,2000年,全镇电业农网改造全部完成,覆盖率达到100%,由50%的居民用上了电器化。闭路电视普及率96%。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车,机动三轮车。2000年,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运输和代步工具。80%的村铺设水泥路面,用上自来水。30%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2915元。
  镇村建设
  1983年4月,动工新建公社办公楼,当年12月竣工使用。1983年,西河大庄河滩铺设水泥路面。1991年3月,规划初修西环路(沙土路面)1991年4月,设计兴建程控电话楼,西河法庭,居委会办公楼,华峰商业楼,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办公楼,1993年5月,先后竣工使用。1992年,投资80万元在淄幸路、湖南路十字路口拓宽柏油路面15368平方米,绿地3000平方米,镇标广场1处,石雕“孺子牛”立卧中央。1993年9月,开始投资1300万元兴建商贸街、商业大楼,商居两用建筑楼群等大型建筑立于湖南路、淄幸路两侧。旧村改造,集体规化建房,改变群众居住条件,1986年至2002年,全镇共兴建居民小区7处,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硬化水泥路面23.7公里,建桥涵一座。水泥厂居民小区和西坡圣泉居民小区水、电、暖配套齐全,交通方便。 2002年6月,投资30万元在镇政府对面兴建新航花园1处,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设扬帆远航大型不锈钢雕塑1座。沿镇中心路东侧向北设立公益灯箱18个,大型广告灯箱1个,7月,东环路铺设水泥路面68000平方米竣工通车。
  辖区村庄
  [1]下辖村
  西河镇广仁村 西河镇龙湾峪村 西河镇马家庄村 西河镇北黄崖村 西河镇中黄崖村 西河镇南黄崖村 西河镇东坡地村 西河镇中坡地村 西河镇西坡地村 西河镇敦仁村 西河镇安仁村 西河镇河北村 西河镇海庙村 西河镇河南村 西河镇东岭村 西河镇新庄村 西河镇薛家峪村委

  人口数据
  [2]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3341
  男 11485
  女 11856
  家庭户户数 7845
  家庭户总人口(总) 23201
  家庭户男 11404
  家庭户女 11797
  0-14岁(总) 4613
  0-14岁男 2452
  0-14岁女 2161
  15-64岁(总) 16370
  15-64岁男 7995
  15-64岁女 8375
  65岁及以上(总) 2358
  65岁及以上男 1038
  65岁及以上女 132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1350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8年2月,建立敦仁、东岭、新庄3个党支部。有党员20余名。1951年3月,共有18个村建立了党支部,任命了支部书记,对外称农会主席。1956年,共有党员41人,其中男35名,女6名。1969年,党员发展到136人。其中机关22人,农村113人。1980年底,共有党员 344名。其中男党员312人,女党员32人。党支部21个,1992年,全镇党员总数693人,其中男党员652人,女党员41人。农村设4个党总支,13个党支部。8月,成立西河镇老干部党总支,15个村设立党支部。2000年西河镇党校被评为淄博市“红旗党校”。2001年,先后调整为18个村(居)和14各单位企业的党组织。2002年底,全镇党员880人,村级党委1个,村党总支4个,村级党支部13个,企业党支部14个,老干部党总支1个,老干支部15个。
  基层政权建设
  1948年3月12日,西河镇成立民主政府,行政机构称之为“博山县黑山区区公所”。8月,成立镇政府。1950年5月,撤镇改称“淄博专署博山市第四区区公所”,辖18个自然村。1955年,成立初级社,12月,改为高级社。1956年9月,建立西河镇,1958年9月,西河人民公社成立。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3月,支左部队进驻西河,造反组织夺了党委、政府权力,1968年3月,成立“西河公社革命委员会”,各村也都成立了革命组织,代替了党组织。1970年7月,建立了中共西河公社核心领导小组,党内组织生活得到恢复。1971年初,各大队党组织全部恢复,12月,恢复了公社党委。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党集团垮台,1976年10月,“四人帮”反党集团垮台。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7月15日,召开了西河镇第四次党代会,党委成员9人。11月,镇党委贯彻区委“党政分开”扩大会议精神,1984年4月成立西河镇人民政府。7月30日,召开了西河镇第五次党代会,由7人组成了西河镇党委。1984年5月,召开西河镇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成员由5人组成。2002年,党委成员8人,政府成员4人。
  群众组织
  1946年,成立农民协会。1947年,成立妇女协会。1950年,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6年3月,镇团组织进行整顿,设镇团委1个,团总支2个,团支部32个,团员47名。1987年8月,各村、各单位成立了“妇女之家”。2002年底,团总支2个,团支部28个,团员135名,镇妇联1个,村妇联18个,单位妇联2个。建国后,民兵组织多次整顿,始终是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2002年,镇武装部下设17个民兵连,基干民兵221人。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1980年,撤销。1980年,成立西河镇科学技术协会。1982年2月,成立西河镇计划生育协会。1984年,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1986年7月,建立老干部协会,1989年9月,成立西河镇体育协会,11月,成立会计协会,1990年12月,成立残疾人协会。 [3]自改革开放以来,镇村经济发展迅速,工业项目以建材、机械、化工、电器、煤炭、食品加工、红木家具及耐火材料为主,全镇GDP完成2.7亿元,税收完成1300万元,增长3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00万元,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2元,增长9.5%。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金石矿业投资3000万元的30万吨氧化钙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开工。耐火材料、机械加工、红木家具三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品牌打造初见成效,西河镇成为山东省红木家具之乡。
  政府机构
  [4]下设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城建服务中心、农村记账中心、民政办、司法所、调解中心、信访办、财政所、审计所、科委科协、文化站、人武部、广播站、人大、政协、工会、统计所、纪委、组宣办、水利站。 1、党政办公室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掌握本镇全方位情况并及时反馈,当好参谋。承办党政各种会议、文书处理、档案的立卷、归档、管理;接待办理来信来访;管理党政印章,做好保密工作,承办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协调部门关系。 2、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完成年度经济发展任务;新上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承担工业统计、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工作。 3、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指导,做好农业统计。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型农业的发展。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森林防火、秸杆禁烧、水土保持等工作。 4、计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计生工作制度,严格把好计划生育政策关;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年度人口计划;建立健全管理台帐,做好报表、信息工作,完成年度人口和生育目标。 5、城建服务中心:宣传、贯彻、执行《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全镇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城镇建设,查处违章建筑,收缴规划建设中各类有关费用。加强城镇管理工作。 6、农村记账中心:指导各村财务管理、财务公开工作。 7、科委科协: 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做好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 8、文化站: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和体育工作,管理好文化市场,倡导文明新风尚。 9、民政办:做好扶贫救济、五保户、低保户救助及双拥优抚、殡葬改革管理工作。 10、司法所、调解中心、信访办公室: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调解等工作; 11、财政所、审计所:负责全镇财务管理、审计工作。 12、人武部:负责全镇征兵、民兵管理工作。 13、纪委:负责纪律检查、监督工作。 14、广播站:负责有线电视安装管理、新闻广播等工作。 15、组宣办:负责组织、宣传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1
我是西河杨昕真,你可以试图看着材料自己写啊,我写了1500字了
第2个回答  2010-07-21
你是西河的,我也是啊!!!找不到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