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如题所述

“而”这个字(词),在文言文中具有连词、代词、助词、语气词等多个词性,意思和用法也多种多样。
1、作连词,表示以下6种关系:
(1)表并列。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表递进。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承接。例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转折。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 表假设。例如: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修饰,连接状语。例如: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意思是你、你的。例如: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还可以表近指,意思是这样、此。例如: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作助词,可以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例如: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还可以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例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4、作语气词。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例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例如: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1
在文言文中,“而”字可以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句子,表示各种关系。以下是“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意思及例句:
1.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而且”。
例如:《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2. 表示顺承关系,可以翻译为“然后”、“接着”、“就”。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梁父登,扫除自战场,拜曰:‘可矣!先生之鼓,令兵士奋,臣窃欣之。’”(意思是:梁父登上战场,清理出战场,拜问说:‘可以了!先生的鼓声,让士兵奋起,我私下感到高兴。’)
3. 表示转折关系,可以翻译为“但是”、“却”。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矢人岂不仁于函孔?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造箭的人难道不比制造铠甲的人仁慈吗?但是造箭的人却不能称王,是没有的。)
4. 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翻译为“为了”、“以便”。
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沉诸梁,曰:‘以旌其所为。’”(意思是:楚庄王把孙叔敖杀了,说:‘为了惩治他的罪行。’)
5.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意思是: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天下人都背叛他。)
以上是“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意思及例句,需要注意的是,“而”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7-10
1、表承接关系,例如《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表因果关系,例如《聊斋志异》中:因而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等,例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或不译,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的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5、表递进关系,而且,例如《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例如《廉蔺例传》中的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
第3个回答  2021-07-10
而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