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诗坛泰斗的爱情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什么特色请结合选文简析?

如题所述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洛夫(1928- ),原名莫洛夫,世界华语诗坛泰斗,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素有“诗魔”之称。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市衡南县相市乡,1949年离乡去台湾,1996年移居加拿大。2001年又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的北斗星奖。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并排首位。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五十余年,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众荷喧哗》(1976)、《因为风的缘故》(1988)、《月光房子》(1990)、《漂木》(2001)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叶在火中沉思》等六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

郑愁予(1933——2006),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地,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父至台湾。从此一直住在台湾,其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艾青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他是中华民族的诗坛大师,是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又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诗坛的巨匠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艾青是一位视写作如同生命,一生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诗人。他出生在浙江金华,从小被寄养在本村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里。

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说,“这几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扩展资料:

艾青作为20世纪的中华诗魂、诗坛泰斗和诗学大师,他的艺术创造及其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当然不只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诗人早在20多岁时就在他的《诗论》中说过:“在新的社会里,创造的道德将被无限制地发扬”。

“人类的历史,延续在不断的创造里。人类的文化,因不断的创造而辉煌。”今天,我们纪念他的百年诞辰,就是要学习继承他的宝贵遗产和创新智慧,学习继承他的崇高精神和丰富经验,像他那样“不断的创造”,为我们的时代、为祖国和人类,创造中国诗歌新的辉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