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第二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的妙处在哪?

如题所述

妙在“无一句写水,却又句句写水”。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潭中之水本该是主角,但是除了“水尤清例”一句正面描写之外,作者就不再提水了,倒是采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只写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这是全篇极为精彩的关键,历来为人称道。“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字,表面看是什么也没有,却恰恰写出了水之美:水透明到好像鱼都浮在空中一般。“炯鱼之成群,闯寒波而游泳,若空行而无依,涵天水之一镜”(《鱼计亭赋》),正是对这一句的改造,涵括了它的意思,但失之浅白,没有了想象空间,因而也就少了丰厚的意蕴。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柳宗元首创,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相关的描写:“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洧水注》)、“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夷水注》)。用鱼的看似翱翔空中来突出水的明净如镜。这显然是柳宗元所师承的。不同的是,郦道元是在正面描述水的基础上,通过鱼的可视效果来强调水的清澈,而柳宗元则对水只字不提便直接写鱼“空游无所依”。更巧妙的是,柳宗元从潭底的鱼影、鱼儿的游动,将侧面描写的好处提升到了空间变化的层面,写鱼而兼及鱼之影,写鱼影则是为了写水之清,将景物从平面变为立体,从一维转为多维,潭上之日光、水中之游鱼、石上之鱼影,看似有别而实则统一,它们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开篇的“水尤清冽”。日光照到水里,光线不仅没有变暗,石头上反而显现鱼的影子,可见水之清澈。这可以说是柳宗元的一大创新。鱼儿“怡然不动”,动静相衬,“_尔远逝”,“往来翕忽”,自由自在,“似与游者同乐”。柳宗元化入庄子和惠子在壕梁上观鱼的典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鱼和谐的画面,表面看是鱼与人乐,实际是人因鱼乐。这时,自然万物已不再是无情之物,而是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这山含情水含笑知己式的人与物的文学艺术类型,前承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后起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及郑板桥的“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柳宗元也用“心”融入“空游”之鱼的自在快乐中,从而得到了大自然的反馈与相知,引发了创作灵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指的就是这种微妙的审美关系厂。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把真挚的感情投递给自然之物,就会得到自然之物的回应,引发的创作灵感。游鱼是一种象征,小石潭与柳宗元在游鱼这个象征背景下获得了一种自然的交流,游鱼似乎懂得了他的情思,柳宗元于被贬滴的寂寥中也寻求到一所安慰厂。来源:文学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