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建筑瑰宝的故宫,在建筑理念和布局上有什么神奇?

如题所述

紫禁城,这座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宫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最后的皇宫,它体现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更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的体现。紫禁城的建造绝不是在某个设计师精致的规划与设计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礼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每当我们走进紫禁城时,一定会被其建筑理念和艺术审美二者的完美统一而震惊。


天人感应,天地合一

谈论到紫禁城不得不说的是它的整体布局,古人最相信“天人感应,天地合一”,永乐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时候认为,它的建造不仅是砖瓦之间简单的堆砌,而是矗立在天地间沟通天地的形象与标志。在那个没有航测遥感、卫星定位精密仪器的年代,建造者们需要在北京城的四面八方风餐露宿,需要经常站在西边的山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在赞颂它的诗赋中这样描写到;

“应天以顺时,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载京载营,贯天河而为一,与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北通朔漠,南极闽粤,东涉溟渤……”。古人认为天有天轴,地有地轴,山水融结在天,裁定在人。


所以整个紫禁城最突出的正是那条校正北京城、进出紫禁城的中轴,它将所有重要的建筑都贯穿起来,并且将太和殿作为其核心,其它的建筑皆以太和殿为中心,按照大小、颜色、职能进行排列,方正规矩、条理清晰。

1420年紫禁城落成之初,这条中轴线起于前门,之后,随着紫禁城的扩建,中轴线南移至新建的永定门。站在中轴线的起点,你会发现一眼望去,它的终点处便是一望无际的天边,它向箭一样射向远方,向前走大约四公里,就可以看到正阳门,穿过正阳门,就可以看到天安门,再往后依次是重要的端门、午门、紫荆城,一栋栋重要的建筑就这么被串了起来。


现如今,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那般景象,箭楼、城楼之间车辆奔流不息,行人也只能从地下通道通过。天安门前变化就更大了,曾经站在金水桥上可以看得清大清门、正阳门。而现在向南的御道和门洞都不见了,只有一个大广场屹立在那里,人流穿梭如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脚下的御道是用青白色石块铺成的,每块石头都重达万斤,历经这些年的风吹雨打,它也显现出了一种沧桑与厚重,上面每一道磨损的E痕迹都是它经历的见证,这里变了的东西很多,而唯一不变的是这些石头。

当你顺着御道穿过端门、午门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内金水河和太和门,这座天下最高规格,最高尊荣的大门。前方是高大巍峨的太和殿,当阳光洒落在它那金色额屋顶时,那种皇权的威严即便是现在也能深深地体会到它。想想曾经的皇帝坐在大轿子上,从云龙出没的三层石雕阶上凌空而上,坐在中央,高高在上的感觉。


“我即天子,天子即我;我即天,天即我,我融入天际,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去欣赏它,它都是高大宏伟的,在当时,这不仅是坐拥天下的建筑,而且也是皇帝坐拥天下的野心。它的装饰是最艳丽多彩的,1453根雕龙雕凤的汉白玉望柱,1142个汉白玉龙首,在汉白玉的高台之上,又由72根大木柱和一根根木料撑起一座三十五米的殿宇,构成了一座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面积2377平方米的纯木打造的紫禁城最大建筑。在殿宇之内有着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宝座,周围环绕着13433条金色的龙。与太和殿一起屹立在上面的还有中和殿、保和殿,和太和殿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被称作“三大殿”


太和殿是这紫禁城的中心,只有在皇帝大婚、皇帝生日、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才会使用,所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凸显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皇帝坐拥天下的象征、符号。自古以来,皇帝就非常看重权威;“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争天下争的是什么,就是那个位子啊,谁能够坐到那个位子上,谁就能坐享天下。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布局,怎么能称不上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呢。


小工艺中的大学问

说完了紫禁城最辉煌的建筑,再来说说那些不易被人们所注意到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这偌大的紫禁城显得栩栩如生。

首先是它们的屋顶,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人”字型屋顶,披上金色的染料简直就是一顶“瑰丽的冠冕”,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都非常气派,一副想要“一飞冲天”的样子,那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心之间的和谐。


走出站在太和殿的广场上仰望,除了金色的“人”字型屋顶还有那太和殿柱子上的兽头,人们把它称作“吞脊兽”,这是康熙年间重新修成太和殿之后修上去的,这是由十三块琉璃构件组成、高达3.4米、重达4.3吨的庞然大物。它们处于天下最核心、最重要的部位,绝非一般的建筑构件所能比的,在皇帝心中,它的作用是祈望它能够降雨防火,毕竟那里被烧毁过四次,最后一次就是在康熙年间烧毁的,所以自责的康熙便修建了“兽头”。

当然,兽头的修建也是象征了等级,太和殿的兽头是十二个,其它的就依次减少个数,以示身份。由此,宫殿的屋顶变成了脊兽的世界,也构成了它独特的风景线,为沉重、孤寂的紫禁城内增添了一丝活力,即便是在没有阳光和月光的白天和夜晚,它们依然生机勃勃。再将视线移至平处,就是那些洁白无瑕的汉白玉栏杆。栏杆艺术自古就有了,等到了紫禁城修建的时候,它支撑的作用早已消失,而它的装饰作用已经被发展到了极致。


紫禁城内的金水河上一字排着五座白色的石桥,两边的石栏杆为精雕细刻的云龙云风望柱,其余桥的望柱,以及向两侧蜿蜒而去的金水河两边的望柱上,是24道阴刻弧线旋钮而成的火炬形柱头,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白色的石林,以此为中心,四周是被红墙、红门、红窗和黄色的大屋顶包围着的。再加上临近金水河,太阳落山的时候,金色的屋顶、白色的石柱照映在水面上,显得分外灵动。

栏杆的望柱上有云翻卷,云中有龙腾跃,有凤飞翔,任何一个人看了都会由由内而外地升起敬畏之感和圣神之感。栏杆比起其它的建筑物虽然不是最重要、最突出的,但它也有它自己的独特出色的建筑语言,每当你走在金水桥上方,观赏着这些“白色石林”时,或许总能想起“栏杆拍遍”这样豪气的诗句,引得人感慨万千。


与栏杆遥相呼应的还有大小不等的石雕,它们被集中安置在御道贯通的中轴线上和等级很高的宫殿门前,尤其是保和殿后面的云龙大石雕,这是一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250多吨的大石雕,这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而这里最优秀的,被称作天下第一的石雕是太和门前的那对石狮子,它的材质和工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最好的。以及象征国家政权的鼎式香炉、确定时间空间的日晷、显示皇权、皇帝、国运的石龟、石鹤等都展现出了皇家风采。

除了这些雕塑艺术,最著名的地方还有一处,就是御花园。御花园北边紧靠红色的宫墙有一座太湖石堆起来的假山,叫做堆秀山,山上还有一座亭子叫做御景亭,据说这里东西130米、南北90米,占地面积将近1.2万平方米,这里仅是亭台楼阁就占了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造型别致,装饰精美,这里的高大古柏的年龄比紫禁城还要大,这里是庄严沉重的皇宫当中唯一充满欢声笑语和快乐的地方,可能更加吸引人的是它的美丽景色。


当然宫中也有一些其他花园,如慈宁宫花园,那里是供太后太妃们娱乐享受的地方,还有东边的宁寿宫花园,这里充满了江南气息,这大概是反映了乾隆皇帝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吧。当然这些花园自然是不能与御花园比拟的。

这些都是紫禁城平时的常态,其实它还有另一番风景,就是在冬季漫天大雪之时,这里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无论是黄色的琉璃瓦屋顶还是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在此刻都被白雪覆盖了,给了整个紫禁城特别的宁静与纯净。若此刻站在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观望,那一刻,真的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整个紫禁城都显得那么静谧、安逸、完美,真的有一种天地合一额度感觉。

紫禁城,无论是它的整体还是局部、冬天还是夏天,都有它独特的味道,那份庄重与威严始终存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你站在紫禁城脚下,总能感受到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与力量,那是集天地自然、宗教哲学、人文建筑于一体的美,那是发自内心,撼动心灵的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