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大臣李斯,在正史中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题所述

提升了自己的格局,别人才会随之,高看你一眼。大多数人要么以怨艾他人看轻你的方式,结束自己的奋进;要么,在人际间的互相算计中,无谓地、低层次地枉费了一生。

在人生困境中,提升自己殊为不易。誓若当初楚之上蔡的守仓吏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温饱之余、昏昏不知老至。

某日,得过且过、却又文蕴深厚的李斯,突然幡然醒悟,决定走出上蔡这个小地方,到兰陵的荀子那边习“帝王之术”。

起因简单地令人无语。官府粮仓里的老鼠,常常在无人打扰的安逸中,吃得滚瓜溜园;而近在咫尺、人进人出的厕所边的老鼠,常在日受百惊之中吃屎,终饿得胆惊体廋。

见此,李斯倏然仰天长啸曰,“人之贤不肖誓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其意为,世人的贤愚,生而相差不大,至于后天的云泥之别,却如库鼠、厕鼠之比,都是其所处的环境不同而造成的。

无语不?相当的无语,纵横六国的大秦丞相,竞发蒙于库鼠、厕鼠之别的励志。

深刻不?相当的深刻。看见吃屎的老鼠,也能悟出格局高低的缘由来,李斯岂能久为池中之物!

荀况是个大思想家、大政治家、世外高人。为啥这么说,因为荀子最高仅官至兰陵县令,显然够不上世俗所谓政治家的级别。

但他融儒、法、道、阴阳学所历练出来的政治眼光和帝王之术,又明显高于许多身为将相公卿的政治家。

旷世绝学常没于野舍,惊天神技固流于山林。

就这样,李斯在荀子那边苦习了几年的帝王术,终得荀学的精髓。开始将自己所学“货与帝王家”了。

战国有七雄。韩、楚、赵、燕、齐、魏此六国,在李斯的心中,即使有几个国家强大了点,也不过是待宰的牛羊,迟早必亡。

惟有偏居西隅的秦国,反倒引起了李斯强烈的兴趣。因为秦国虽偏,却有元魂。几代国君均有冲天之望、鸿鹄之志。

国之有魂、则官民同欲,虽弱亦强;国之失魄,则君民互伐,虽强当弱。一句话,品国若择才,精魂重于体魄。

李斯果然没辱没荀门,格局提升快得可怕。然后,儒法兼修的李斯,在做了几年的秦之舍人、郎官等中下级官员后,终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进入了秦王嬴政的视野,被擢为长史(中级官员)。

在频频升职的期间,李斯心中的儒念,象浓墨入大海,越来越消隐于法家的汪洋之中,在写给秦王的《谏逐客书》后,免于了被逐回楚之命,又升为延尉(高级官员)。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郑国渠事件”和“秦国逐客卿事件”,因为这都与李斯免逐,及升任延尉有关。

韩国恰巧踞于秦国的东进之路上,在夺取韩国重镇成皋、荥阳后,岌岌可危的韩国,为不露痕迹地实施"疲秦计",遂派本国水利专家郑国,去游说秦国的领导层,并得到大秦相国吕不韦的首肯。

之所以能游说成功,与秦国有更为宽容的“客卿”国策,有着莫大的关系。由于秦国的政策要比各国来得开放包容,各国的文人名士于是便纷至沓来,秦国均待之以客礼,授之以公卿。还有,郑国游说秦国兴修水利的成功,似还与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有关。

此时,铁器虽已用于生产,但由于还很简陋。一项工程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由此,秦国也自然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关中平原上兴修水利。而郑国本人,当然成为这项庞大工程的负责人。

后来,吕不韦因嫪毐之事落马,闲归食邑洛阳。随着吕不韦离开政治舞台,秦国也发现了韩国的"疲秦之计",秦王政欲杀郑国,此时郑国不仅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真正身份,还反驳秦王道,此渠遂成,关中必成秦之粮仓。

嬴政聪慧,一权衡,确实对秦国的将来十分有利。何况,秦国已中"疲秦之计",再杀之,亦无益,不若用之。

《史记·河渠书》也以热情洋溢的笔触,赞美了“郑国渠”,对秦国在统一全国中的巨大作用。“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不过,秦国还是因国内勋故旧贵的反攻复辟,及“嫪毐事件”给予嬴政的屈辱,而骤然收紧了之前宽容的“客卿”国策,准备着手驱逐国内所有的“客卿”。

李斯彼时为长史(中级官员),一腔热血尚在半付之中。岂肯光阴虚掷、束手就擒。于是,一篇才华横溢、抑扬顿挫的《谏逐客书》评时政之文章横空出世了。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此文,气势磅礴若星河倒悬、旁征博引似拈叶飞花,例自秦穆公求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之五外邦贤士后,方可得兼并周边20余小国,并由区区一隅直抵称霸西戎。文末点出了驱逐客卿,与秦国雄霸天下理念的自相矛盾,以及资敌却贤的荒唐可笑。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嬴政御览李文,一时为其丝丝入扣的雄辩逻辑,而折服不已。人都有爱才惜贤之心绪,多少而已;帝王亦皆怀敛才实国之自度,众寡相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李斯在正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并且一直践行法家思想,非常有才能,为秦始皇统一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非常喜欢权力,晚年已经没有志向了。
第2个回答  2021-01-27
李斯身为大秦帝国的第一丞相,自然也是不同寻常的。李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有杰出的军事谋略,既有智谋,也有铁血手腕,文韬武略,不同凡响,为大秦帝国的建立确实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可我并不喜欢李斯,从他制定严法的开始,从他谋划焚书坑儒开始,从他邀宠献媚开始,从他与赵高狼狈为奸开始……好像是秦国时的李斯是伟大的,大秦帝国时的李丞相是可怕的。
这样说来,李斯的功劳和过失都是很了不得的。没有李斯也许就没有大秦帝国,起码没有这么快。因为李斯也让大秦亡得这么快,是大秦帝国的功臣,也是大秦帝国的罪人。
第3个回答  2021-01-27
其实是一位为了自己的野心,为了自己的目标意志奋斗的人,只可惜背景太小,所以最终被腰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