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美学精神对人的积极意义?

请懂的朋友们帮忙作答!请尽快!急啊~
对不起 时间已经赶不上了 已经没用了 抱歉

美学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易中天

美学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转让。这也是电脑与人心的区别。电脑里的程序是可以拷贝的,人心中的智慧却只属于他自己。

美学并不提供直接通往艺术殿堂的通用门票

必须承认,把这本讲“美学的问题与历史”的书叫做《破门而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确实“别有用心”,但绝非“哗众取宠”。事实上,普及美学也好,研究美学也好,都非“破门而入”不可,因为误解和误区太多。正是这些误解和误区,使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

最常见的莫过于把美学混同于美术甚至美容了。不少人兴致勃勃地去听美学课,或者买了美学书来硬着头皮读,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学会买衣服,挑女朋友,至少也要学会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和雕塑。结果他们多半失望,因为美学书不讲这些,美学家也不会这个。美学并不提供直接通往艺术殿堂的通用门票。

它不讲(也不应该讲)具体的艺术欣赏问题,比如一幅画应该怎么看,一首乐曲应该怎么听。讲这些问题的是门类艺术学,比如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舞蹈学。它们都有一些入门的书,入门的道道,比如看国画要看笔墨,看电影要懂蒙太奇等。但是,它们的门票不通用。你不能拿着音乐学的门票入美术的门,也不能拿着舞蹈学的门票入戏剧的门。因为这些门类的艺术语言是不通约,不兼容的。所以,门类艺术学只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那么,有没有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统统管起来的呢?有。美学和一般艺术学就是,但可惜它们都不卖门票。一般艺术学是把所有门类的艺术都统起来研究的。它研究的已不是“现象”,而是“问题”,因此比门类艺术学抽象。美学就更抽象了。因为美学是艺术中的“形而上学”(所以又叫“元艺术学”)。它研究的甚至不是“问题”,而是“问题的问题”。所以,美学是最“通”的,也是最“没有用”的,是“通而不用”。美学的这种性质常常引起人们的愤怒和不满。许多人指责美学家,说人民群众养着你们,养了两三千年了,你们却连张门票都拿不出,要你们有什么用!

美学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为艺术立法

其实美学的“用”还是有一点的,那就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满足人们对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探索的愿望。人,是一种善于提问的动物。他遇到任何一个现象,都会问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些问题,就构成了人类全部的知识系统,其中也包括“美是什么”。这是只能由美学来回答的。我们人类这么智慧的一个物种,如果连这个“起码”的问题都回答不了,恐怕又会有人嚷嚷:那些搞美学的呢?上哪儿去了?把他们找回来!

美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为艺术立法。如果说门类艺术学是“铁路警察”,那么,一般艺术学就是“公安部长”,美学则是“全国人大”。也就是说,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和审美中那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案子”。再打两个比方,美学好比城市规划,一般艺术学好比城市设计,门类艺术学好比建筑设计;或者说,美学是董事长,一般艺术学是总经理,门类艺术学是部门经理。美学,是不是不能不要?

但这只是“要”美学的原因,不是“学”美学的理由。一个人,如果既不是“人大常委”,又不搞“城市规划”,为什么还要学美学呢?

知识好比数据,方法好比程序,智慧则是设计程序的程序

这就牵涉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一般都被说成是知识的授受,而知识则被看作是有用的东西。所以,一门课程如果看起来没什么用,就很少有人去听。这其实是大谬不然。首先,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必须既学有用的东西,又学看起来没用的东西,才可能全面、丰富、自由。第二,教育决不等于知识的传授,更不等于知识越多就越好。好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方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也就是说,给你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方法),而不是给你一堆金银财宝(知识)。第三,比传授方法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如果说传授知识好比录入数据,传授方法好比拷贝程序,那么,启迪智慧就好比设计程序。设计程序也是要有程序的,这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设计程序的程序),没有数据(知识)也能获得数据,没有程序(方法)也能获得程序。相反,没有智慧,就不是人才,顶多只能算是一台电脑。如果连方法都没有,那就只能算是一张刻满数据的光盘了。所以,方法比知识重要,智慧又比方法更重要。

美学的意义正在于启迪智慧。这些数据只有一个作用,就是用来支持它的程序。这个程序就是对美和艺术的哲学思考。哲学绝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枯燥、丑陋,因为它的本来意义是“爱智慧”。真正的哲学,作为“设计程序的程序”,都是怀着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来设计的。何况美学的程序,还要靠美和艺术这两种赏心悦目的数据来支持,岂能令人望而生厌?如果令人生厌,那一定是“伪哲学”和“伪美学”。

实际上,美学就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将体验上升为智慧。因此美学能使我们成为一个既有智慧又有体验的人,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变得聪明一些。这就叫“看似无用,必有大用”。

为什么美学必须是美学史

美学的意义既然在于启迪智慧,它就只能“破门而入”。因为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转让。这也是电脑与人心的区别。电脑里的程序是可以拷贝的,人心中的智慧却只属于他自己。

智慧不能转让,却可以启迪。启迪的方法,就是把智慧展现出来。具体的说,就是要告诉大家历史上的那些难题是怎样解决的,解决之后又留下了什么新问题。因此美学必须是美学史,也只能是美学史。在这里,要紧的不是那些美学家的结论,而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因为这些结论既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也未能得到大家的公认,何况得到了公认也不能当门票,只能称之为“不是数据的数据”。所以,结论是不重要的,隐藏在这些数据背后的程序才有价值。

这就要围绕问题讲历史,或历史地讲问题。这也就是破,就是批判,就是清算或清理。故本书又名《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历史讲完了,问题一点一点理清了,这才谈得上“立”。这就叫“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当然,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立”的,也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设计程序的程序”——智慧。至于能否做到,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538/301920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