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的种类

如题所述

资料显示,太康道情起源于道教乐歌,历经百年,在豫东大地生根发芽。道情戏演唱多用真嗓,音调清悠委婉,悦耳动听,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其独特的“嘚、喔”甩音被豫剧名剧《朝阳沟》所借鉴。太康道情许多剧目已经失传,目前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七十多部,现代剧目有四十多部。
太康道情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汉族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 ,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
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道情戏的伴奏乐器由原始的鱼鼓、简板,逐步过渡到以两把坠胡为主。但它的坠胡又与一般坠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间有腰码,声似二胡。后来,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唢呐以及一些民族弹拨乐器。上个世纪90年代又增添了电子琴、电贝司等电声乐器。
道情的表演、化妆和服饰与其他剧种差别不大,主要区别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剧,其演员不习武功,科班也无武科;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分,除生、旦、须为专行演员扮演外,净、丑、末则无固定行当。没有大花脸、黑面、铜锤、架子、花脸之类区分。丑角仅在声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衬字与灵巧的颤舌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当划分得也相当精细了。生行根据剧中人物年龄、性格诸方面的不同,被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旦行又分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闺门旦等;丑行分为小丑、老丑、官丑、丑婆、丑旦等。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沔阳道情用沔阳地方语言演唱。主要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人站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执三尺长的竹简,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交错应节。二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磁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
沔阳道情的主腔叫“西韵”,依沔阳花鼓戏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韵”的基础上,或取其头,或截其尾,或扩充其音调,或变换其节奏,或将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发展出了“西韵头”、“西韵尾”、“西韵上下句”、“西韵花腔”、“西韵垛句”以及“龙抬头”、“鱼咬尾”等十数支曲牌。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可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节上参差交错的效果。
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竹简(长约70cm-80cm,末端向外弯曲,上装有铜铃),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筒。边唱边打竹简,控制速度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道具简便,演唱和表演比较灵活。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从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金华道情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道情在金华流传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是旧时代盲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闭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充当着信息的媒介,成为旧时代农工士商、村夫民妇接受教化、享受艺术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时期,金华道情是新文人唤醒民众的号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金华道情继续为中国经济建设鼓吹呐喊。金华道情是下里巴人,在渔鼓和简板“吉彭吉彭吉吉彭”的热闹声里,金华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金华道情始终以大团圆结局,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与创造,金华道情的艺术宝库已经异常丰富。道情是悭锵的,很少有一种曲艺形式能像金华道情这样,富有几百个曲目,其故事都源于金华民众的生活经历,取材于发生在金华的社会新闻。
正是这样一种民间曲艺,在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将曲终人散,将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消失。
道情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南宋时始制作情筒简板作演唱的伴奏。元代散传各地后演唱形式也不相同,郑板桥曾创作散曲型《道情十首》供人演唱。道情于明末传入金华后,在婺地生根演化并定型,其后流传金华八县和衢州、丽水及赣东、闽西北一些山乡。
清代初年,金华已有艺人将明崇祯三年(1630)发生在竹马馆向家园的一桩传奇命案编成《悔亲记》传唱。至清道光至光绪年期间,金华道情较为兴旺,如金华城区名艺人玉栋唱的《悔亲记》、《钓鱼记》、《七头记》、《双珠花》、《皇凉伞》等,自道光、同治、咸丰到光绪年间,久唱不衰。
光绪后期,玉栋徒弟邢兆兰曾在金华县衙做过代理师爷,熟悉衙门升堂理案及刑案案例,他学唱道情后,就把发生在当地的传奇公案编成《尼姑记》、《金镯记》、《胡牌记》、《柯柳记》、《贩士记》等等传唱。在这前后,金华不少艺人以衙门案件、社会新闻,民间重大事件编成道情演唱,如发生在金华城里默相巷的《阴阳堂》、发生在金华城南五里牌楼的《双情义》、府上街的《七头记》、莲花井的《双狮子》、游宅街的《尼姑记》、汤溪的《烧山记》,以及明代发生在罗埠的《金凤冠》等等。仅金华城区及周边乡村的就有40多本,包括金华八县的有近100个曲目。
这些道情曲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在传唱中不断加工完善,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丰富多彩,如《双珠花》中形容女主人公王凤英的漂亮,王凤英走过金华大街,引得两边店铺中人翘首观看:
“剃头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剃刀无定准,沙啦啦,沙啦啦,把个公郎(男人)两边眉毛刮得秃秃平。
打铁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铁锤无定准,打啥铁器弄不清,菜刀打成棺材钉。
箍桶师傅看到王彩英,尿桶的两只“两朵”全截平,只好把尿桶改饭甑。
裁缝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剪刀无定准,截起长裤变围裙,衣衫领口开到背脊心。”
可谓别具一格,更具艺术性。
从全省30多个曲种乃至全国数百个民间曲艺种类看,像金华道情这样在一个地区范围,有那么多以发生在当地故事编唱的曲目,实属罕见。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金华八婺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民间艺人的减少,亟待抢救。 关中道情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是流行于关中地区农村的民间“坐班戏”。盛行于长安、临潼、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尤其以西安灞桥、三桥等地最为有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而来。
关中道情的剧目,据抄录保存下来的约有200多本(折),故事完整,大多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人物鲜明等特点。其传统剧目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有《目莲救母》《大孝传》《卖道袍》《哭五更》等;以历史故事、神话与民间故事为主的有《五史原》《古城会》《天仙配》《敬德打朝》《芦花记》等。
唱词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现仅流传八腔十一调。八腔即“清江引”、“金线吊葫芦”、“藕断丝不断”、“节节高”、“打连厢”、“高腔”、“推句子”、“皂罗袍”;十一调为“大红袍”、“苦相思”、“蛤蟆跳门槛”、“哀连子”、“剪花”、“拖音”、“笑板”、“塌句子”、“气头子”、“怒板”、“落头子”。唱板有慢板、二六板、飞板、串板、滚白。除滚白外,各板式分阳坡(欢音)与阴坡(苦音)。曲牌有《皂罗袍》、《耍孩儿》、《山坡羊》等。在唱腔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帮腔。演唱四句一帮腔,并分长短两类。乐器有16种,文场有板胡、二胡、笛子;武场有板、鼓、渔鼓、简板、三才板、大锣、牙子、碰种等。以渔鼓、简板、三才板为特有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有吸收了秦腔一些伴奏乐器。 长武道情,是流传于陕西长武县境内的一种宗教性民俗祭祀活动。以吟唱为主,一些段落带有说唱性,有些部分具有一定的舞蹈性。长武县地处秦陇要隘,历来宗教祭祀活动频繁。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在此立碑,超度和悼念阵亡将士;清乾隆、道光年间,曾两次考取道官职衔的文氏家庭,仿效道(师)士之法,在家族中创建了做道场的组织,下传四代,后逐渐扩展流传。在200多年的演进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仪式和规程。
做道场者称为醮士,是非僧非道的农民,不出家,不修斋。乡邻间遇丧事,他们被请去做道场,收取一定的报酬。民间称道场活动为“打醮”或“斋醮”。可分为“清醮”和“荐亡醮”两种。“清醮”以祭祀神灵为主,一般在庙会广场做朝圣、庆诞、祈雨求丰等活动。“荐亡醮”包括荐亡迁葬、祭祖祝寿等醮事,以超度故人为主,兼祭神灵。而祝寿醮的醮主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老者。
醮班一般由七八人组成,醮士要净手浴身,头戴道冠,身穿黑、蓝、黄三色法服,其中黄色道袍上有阴阳八卦符号,按不同角色操不同乐器,按不同仪程诵不同经词韵调。长武道场按进行时间长短,分为四天三夜的“成规醮仪”、三天两夜的“起落醮仪”和一天半的“站灵醮仪”。道场唱词的词格灵活多变,自成格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乃至十七言自成一句者。唱词中有大量虚词衬句。长武道场音乐朴素、凄婉,情绪悲哀。伴奏乐器有管、笛、鼓、铙钹、渔鼓、简板和一些小打击乐器。在以“行乐”形式出现时,演奏的曲牌多为当地群众所熟悉的民间器乐曲,如:〔担水〕〔柳青娘〕〔绣八仙〕〔菩萨登台〕〔西风赞〕〔小开门〕〔祭灵〕等。 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沿,是通往陕西、内蒙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悠久。神池道情,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我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道情艺术花苑中一簇璀璨艳丽的鲜花。
神池道情历史悠久,有一些曲调,是盛行于唐代、宋代、元代时的词牌。像“要孩儿”、“西江月”等,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格式。在唱腔上,又揉进了地方戏曲的某些音乐特色,如“流水”、“介板”等,主要是汲取了山西北路梆子的音乐。有些曲子,则吸收了民歌中的营养,然后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神池道情是一种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内的晋西北和雁北地区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同时还传播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盟、土默川、陕西的府谷、神木等地。神池道情,以神池县为基地而取名。这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丰富多彩的曲牌及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弯八转”之称。 2016年,在宁海县岔路镇举办的“慈孝重德扬正气,勤俭廉洁传家风”暨“庆三八·好家风”文艺晚会上,由该镇花堂村选送的“岔路道情”曲目《慈孝就是传家宝》一亮相就吸引了台下观众。演员们以“岔路道情”这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美德流芳的慈孝故事,质朴、自然的说唱让台下村民重温久违了的乡音戏韵。
“岔路道情”是岔路镇特有的地方曲艺。据镇上老年人回忆,过去岔路一带会唱道情的人很多,除了表演以外,大多是自娱自乐,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即兴演唱道情。演唱者在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一边有节奏地击拍渔鼓,一边用乡音深情演唱。演唱内容除了地方民间故事、传说等传统曲目外,也可临场发挥,唱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故事等。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岔路道情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目前会唱的人极少,一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道情”为何物,濒临失传危机。
近年来,宁海县文化部门重新挖掘、整理了“岔路道情”这种宝贵的民间艺术,通过调查走访,在岔路镇发现了能娴熟表演“岔路道情”的传承人葛民罗,召集了一批民间文艺爱好者,在花堂村组建了一支道情表演队,邀请传承人葛民罗指导编排了《慈孝就是传家宝》等道情曲目。去年秋天,这支表演队不仅参加了“宁海之秋”群众文化艺术节、宁波市第二届家庭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活动,还活跃在宁海城乡各类文艺活动的草根舞台上,他们的精彩表演深受观众好评。
据悉,岔路镇最近计划在岔路镇中心小学设“岔路道情传承班”,希望借此挖掘、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岔路道情”这一地方民间艺术重放光彩,代代相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