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急需!!!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记节日里的、与节日有关的事或感想!600字!记叙文

  每年的大年初二我和爸爸妈妈都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住在乡下,乡村的小路不好走,特别是雨天,满是泥泞,不小心就被滑倒,弄得全身湿,所以小时候我不怎么爱去。
  今年没下雨,我买了很多鞭炮回去,打算同表哥表弟一起玩。到了外婆家,很多亲戚都在,一一道喜后我们仨人“臭味相同”,迫不急待拿起鞭炮出门,来到池塘边炸鱼,点燃炮往池塘里扔,看着被炸得溅起高高的水花,可有趣了,表哥说水里有泡泡冒出来的地方是鱼伸头出来呼吸,往那里炸准行,我们静静观察水面,确定方位,齐声把炮扔下去,一阵水花过后,水面慢慢恢复平静,“炸到了”表弟忽然大叫,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果真有一只小鱼儿翻白肚子浮起来,我们用木棍把鱼捞上来,表弟手捧着鱼儿,太小了多么可怜,一条小小生灵就这样被我们炸没了,大家都显出惋惜之情,决定不能炸鱼了。那,还能炸什么呢?
  牛粪,表哥小眼珠子一转,指着不远处路中的一堆牛粪,我们商定从三面齐放炮,就可以看到一朵大大的牛粪花开,每个人从一面插上炮,同时点燃导火线然后跑开,说来也巧,当我点燃了导火线起身跑开之际,不小心被路上有个小土坑拌倒了,我来不及爬起来,顿时牛粪在一声巨响中开花了,溅得我满身臭哄哄的牛粪,惹得众人笑翻肚皮,表哥也笑得找不到他的小眼睛,我狠狠瞪了他一眼,都是你的馊注意,把我害惨了。没办法只好回去换洗啦。
  幸灾乐祸的表哥又生一计,到田边炸老鼠去,好!带上工具出发,找到老鼠洞,把三个小炮捆成一体,放进老鼠洞约二寸深的地方,由表哥点燃导火线,一声闷响之后,洞口黑烟直冒,表弟则手持木棒等待老鼠出洞,哪里有老鼠的影子,表哥装出老道的样子分析说这个洞口不够光滑,也许已多日没有老鼠走过了,我们找别的洞,今天准有老鼠肉吃,在一块红蓍地边,有一个滑溜溜的鼠洞,表哥奸笑道:“小的们,我们有口福了,这里有我们的美味佳肴,让开,看我的。”只见他利索的把炮捆起来,象刚才一样放进洞里,这一次放得更深了,得用一根木条点燃火才能放进洞中点炮,闷响后有很多碎泥纷纷落在洞口,表哥拿木棒在洞口专心盯着洞口,老鼠被烟熏得受不了就会往外跑,那时候就是表哥的棒下肉,表哥示意我们不要动,突然一只毛线线的田鼠拱着背冲出来,表哥闪电般地下棒,不偏不正砸中鼠头,肥大的田鼠来不及哼一声就完了,满载丰收回家。
  外公呵呵地笑,把战利品做成香喷喷的一道菜肴,咬着酥脆又香嫩的田鼠肉,我们都笑了``````

  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我们都有个习俗,大清早孩子要给大人请安,就能收到大红包,那叫利市也叫压岁钱,是大人寄予孩子在这一年里平平安安,大吉大利,快长快大的愿望,都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我也不例外。
  这天我早早就起床,首先向父母请安,爸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两个大红包等着我,“新年好!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番吉祥语下来就收到两个大红包,太爽了,还有爷爷奶奶,又是一番背得滚瓜烂熟的祝语,大红包又到手。
  还有一个习俗,在这一天早上人人都穿着盛装出门逛大运,希望来年做事顺顺利利,公园、广场以及大街上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面孔,迎合树上的大红灯笼,透出喜庆而热闹的节日气氛。今年爷爷奶奶选择不同出游点,我们只好兵分两路出发,一路是爸爸和爷爷,他们开车兜环城观看南宁的发展;一路是我,妈妈,奶奶到人民公园凑热闹。
  踏进公园门口,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正对着大门欢迎每位客人,右边两排精致别样的灯笼,令人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奶奶迫不及待要照相,“咔嚓咔嚓”一张张新景留下,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然后慷慨万千道“变了变了,大变样了,几年没来,变化不得了啦!”奶奶选择直向山顶的阶梯,我抬头望去,腿即发软,似上青天啊!我远远地被落在后面,看着年过花甲的奶奶仍是健步如飞,一会儿爬到半山腰了,我好不容易追了上去,气喘吁吁地要求休息,奶奶丝毫没有倦意,侃侃不休道出她的光辉历史,妈妈总是认真听,还不时附合几句,奶奶高兴得越说越来劲,还是我提出继续前进才打断奶奶的话,因为我已经听了N遍了。
  到了山顶,遍布了健身器材,奶奶要荡秋迁,我轻轻地把奶奶荡起来,妈妈忙着拍照,这时的奶奶仿佛是个小孩子,爽爽的笑声迎来许多羡慕的目光,全民运动起来,三代人其乐融融玩在一块。
  嘿嘿!游乐圆到了,是我的天地,大年初一奶奶妈妈毫无吝啬让我大玩一轮,刺激的过山车,恐怖的海盗船,激烈的碰碰车,悠悠旋转的木马,兴奋的蹦蹦床,通通地都让我尽兴了,这时候人越聚越多,可以形容人山人海,肩并肩,脚蹭脚,尽管这样大家脸上都挂着笑容。
  大年初一,我就是在这热闹而快乐中度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6
春节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但不变的是春节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无疑是共同的吉祥福祉。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还是羁旅他乡、辗转迁陟的儿女;无论是挣扎底层、孤陋寡闻的草民,还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的贵人,心里无不揣着对春节的眷恋,无不怀抱着对过年的珍视。一句“每适逢佳节倍思亲”的诗,该凝结人们心头几多深情!一俟年关迫近,跋涉于迢迢旅程的人们,那种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那渴望乡关的殷殷目光,无一不是因春节这根幸福丝带所牵动所濡染。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
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又是催生欲望的时辰。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此时此刻,就连铁窗之中的囚徒,也会萌生对大墙之外的家的深深挂念。在年关,许许多多人的心中便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悄然升腾:有的期待时来运转,把忧伤与苦痛抛弃;有的渴望开年大吉,将理想与希冀化为现实;有的畅想宏福齐天,能有贵人保佑平安、万事顺遂。因而久别的希望重逢,分离的希望团聚,贫穷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忧伤的希望和美,农人希望丰收,工人希望上岗,穷人希望发财,我希望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人们似乎把所有人气与运气和机遇一古脑的托付给春节。哪怕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人们也对春节充满无限的眷恋。因而春节盛满了欲望,春节催生着欲望,人人梦想乘着这不无吉祥的欲望之船抵达美满如意的彼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笑声被晚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笑声饱含着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她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久久地回荡着!我祈愿大家在“牛”转乾坤、辞旧迎新的日子会有一轮火红的朝阳照耀亿万人的头顶,让它的赤炽扫除每个人心头的阴霾,燃烧起本不该亵渎的纯洁向往与不倦的信念……
第2个回答  2010-06-18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本身就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与时代发展的对立统一中,同时也在自身的对立统一中不断更新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亦是一个崇尚装饰的国家。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先人都留下了风格各异的装饰遗产。如原始彩陶纹饰质朴、大气,经长期提炼概括的蛙纹、鱼纹和涡纹,充满生命活力;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瓦当图案和画像砖图案;西汉的漆器装饰,以黑、红、金三色为对比,整个器形典雅高贵;唐代开创了中国卷草植物纹的先河,富丽繁盛的唐草纹色彩变化微妙、和谐;宋代陶瓷以清秀、典雅为特征;民间青花瓷中挥洒即兴的水墨风格,以及民间的刺绣、剪纸花边、吉祥图案等艺术形式,造型质朴、色泽鲜丽,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作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 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对立,但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传承。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许多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不光是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在迈入21世纪的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并且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目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3个回答  2012-11-21
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过年,就会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春联,放炮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说起春节,还有许多习俗,比如吃饺子、压岁钱、穿新衣、扫尘……我最喜欢的还是放烟火。五颜缤纷的烟花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云霄……还有的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到这样美丽的烟花心里想:爸爸和妈妈放的烟火是多么美丽呀!我也好想学一学,可爸爸不让我学,怕我被烟火烧着了。虽然我没有学成烟火,但还是很快乐。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快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早日到来!
第4个回答  2010-06-19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记节日里的、与节日有关的事或感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