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1、曹操过于自大,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将所有的战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恰恰被东吴方面利

2、孙刘联盟后,实力大增,有了与曹操对抗的基本实力。

3、曹操中了周瑜的苦肉计,将水军统领蔡瑁杀了,而蔡瑁是当时曹操麾下最擅长水军的将领,与周瑜对战多年,虽然处于下风,但并没有吃什么大亏。而当时曹操麾下名将、谋士虽然多,却没有比蔡瑁更好的水军统领了。

4、曹操没有料到江南的天气和北方大不一样,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突如其来的火攻。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3

我认为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太过自负,骄傲自满最终导致赤壁大败于孙刘联军。

学过历史的同学们都知道,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可谓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先后消灭了北方的袁绍集团、董卓的吕布,最主要的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那时候的曹操号称有八十万军队,为了准备赤壁之战更是早早做下准备训练水军,但结果却是大败。


那么我们就来看,为什么曹操数十万大军竟然不敌孙刘的几万兵马呢?我想有一下原因:

1.      军队太杂

都知道曹操在北方打了好几场大胜仗,实力也是迅速壮大,但是他手下的军队多为益州、冀州的降兵,自家的精兵只有十余万战斗力必然是大打折扣。

2.      地理原因。

曹操军队多为北方人士,对于南方无论是气候还是地理都极为不适应,首先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而且在曹军行进的路途中就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肠胃疾病,很多军士上吐下泻,水土不服的问题很是严重。

3.      曹操个人原因。

曹操性格十分自负,在取得了北方战役胜利后更加的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孙刘联盟根本不屑于顾,致使孙权的探子三番五次的进入曹营打探消息,使得孙刘联盟对于曹操的排兵布阵几乎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在大战开始后黄盖假装投降更是不加详查,最终导致了火烧赤壁的惨剧发生。这也是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自负成就了他,最终也在赤壁之战之中毁了他。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前来指正,希望大家能够积极点赞~

第2个回答  2017-08-26
1、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1)曹军不习水战
(2)曹军战术运用不当,连锁了战舰
2、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与208年南下,首先击败刘表和依附刘表的刘备,占领荆州,进逼孙吴。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3、赤壁之战的过程: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率大军,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8-26
如果是真实历史的话,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并涉及借东风的故事。退一步讲,借东风一事业值得商榷。黄盖在建言长途火攻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题,而只说曹军船只首尾相连,最适合火攻。小说中的东南风也并非进行火攻的必要条件。经考证,当时东吴水军战船是利用侧风的帆,不必完全借助东南风开进。此外,东吴水军在南岸的上游,如果斜对着北岸下游的曹军进发,没有风的作用,也完全可行。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后世的说书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与“火烧”两字联想在一起,以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烧,其实,赤壁由于土质的关系,本来就是赤的。
第4个回答  2020-05-05
曹操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联军这边看似总体兵力弱于曹操,实则养精蓄锐,准备充足,就等着魏军上来主动进攻了,等疾病杀伤曹军,然后迎头痛击,让群鸦享受盛宴,这场战斗曹操可谓输的一败涂地,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喂鱼大战,刘备军这边几乎是老战士,身经百战,一个个眼神冷硬,眉头紧锁,孙军这边则多是本土士兵,熟悉地形地利等等条件,曹操军力里充满新兵,在联军先锋指挥官黄盖率头排的战船猛烈冲击曹操的船队之前,将事先准备的猪油和干草点燃,大火猛扑曹操的船队,联军士兵则跳过一个个船只猛冲猛打直扑曹操的营船,魏军李的新兵蛋子尿了全部往后溃退,成了一边倒的屠杀,庞大的军队被混乱和敌军严重戳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