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汉存在了多少年?是什么政治背景?(详细)

如题所述

东汉存在一百九十五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

政治背景如下: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加剧。汉代新王朝建立后,王莽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如“王天令”和“私令”,试图缓解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的改制触及了大国和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排斥,同时也受到了古人的理想化和盲目崇拜。

最后,结果却恰恰相反。相反,它加剧了社会矛盾。到了新王朝末期,洪涝灾害仍在继续。最后,新芒天丰年间,出现了青林红眉起义。有一段时间,四方都做出了回应,世界陷入了混乱。最后,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助改革以失败告终。

从那以后,刘秀拒绝听从政权的命令。同年秋天,铜马等部委的农民革命军被迫征地收缴,逐渐自力更生。很快,政权就彻底瓦解了。

扩展资料:

东汉开国: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

刘秀定定南阳为洛阳都城,东汉统一战争开始后,先后消灭了占领关中、夺取百万人民的红眼军。他分裂了几十支分离主义势力,如龙游王的傲慢和公孙对西蜀的记述。

经过11年的西征,刘修终于在公元36年消灭了最后一支分离主义势力,公孙述。从那时起,经过近十九年的纷争和混乱,在新芒晚年,中国再次统一。

政治中央系统:

东汉中央政府的组成遵循西汉的官制,以三皇九帝为基本结构。但实际的政治权力却完全转移到了尚书台。东汉皇帝上任后,经常与太傅或太尉一起记录书事,并担任政府总领事。东汉没有宰相(东汉末年曹操被任命为宰相是一个特例)。

暗杀的历史成为地方一级总督,地方军队的力量大大削弱。玉石台制度被贬损,成为少府的下属官员。这位大臣从西汉的正式任命转为正式职位。寺院设为大臣府,隶属于少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1-2]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出身的刘秀趁势而起。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并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3] 。[4]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5]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6]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7]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8] ,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9] 。
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而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桓灵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10] 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11]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12-13] ,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14]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重新建立刘氏汉家王朝的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17] ,为汉室皇族,而表示合法和正统,建立新政权的刘秀继续延续汉高祖“汉”的国号。因刘秀所建汉朝都于洛阳,[18] 刘邦所建西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称刘邦所建汉室为西汉,刘秀所建汉室为东汉。又因为汉高祖建立的政权和刘秀建立的政权一先一后,所以称呼西汉为前汉,东汉为后汉。
天下大乱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先后颁
开创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布“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的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的理想化与盲目崇古。终适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且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告终。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刘钦曾任南顿令。[21]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新朝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长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22] 王莽地皇四年(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摧垮新莽大军,[23] 标志着新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许昌,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更始帝北都洛阳后,[24] 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使他在河北站稳了脚。[25-26]
此后,刘秀拒听更始政权的号令。[27] 同年秋,又迫降和收编了铜马等部农民起义军逐渐自立。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17]

东汉开国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皇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28]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河北省柏乡县)南千秋亭五成陌(河北省柏乡县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29] 史称汉世祖光武皇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2]
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南阳设为陪都,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30-31] 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32] 与盘据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33] 自此,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光武中兴
加强中央集权
强项令董宣
刘秀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干政、外戚篡国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35] 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19]
刘秀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使得大多数开国将帅皆以列侯归乡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36] 以避猜忌。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37-38] 。[19]
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制皇权。[39] 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35] 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40] 。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19]
改革官制
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
发展经济
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25]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41] ;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金,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42] 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东汉时期,各地豪强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农民,建立大型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一切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明章之治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43]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据伊吾。[44] 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45] 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46-48]
汉章帝
永平十二年(69年),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哀牢国[50] 举国内附东汉,汉明帝以其地设永昌郡。[51-52] 哀牢之地,东起哀牢山,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内附初步奠定了中国对云南地区的统治范围。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53] 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54] 光武帝末年,全国在籍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章帝末年人口已达4300多万。[55] [47-48]
明章二帝在位时期,秉承刘秀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九次[56-59]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60] ,号称“明章之治”。[61]

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62] 。在他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63] ,窦太后临朝称制。[63] 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64] 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65] ,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66] ,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67] 、减免赋税[68] 、安置流民[69] 、勿违农时[70] 、招纳贤士[71]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72] ,军事外交上降服匈奴[73] ,并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诸国[74] ,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8-9] 元兴元年(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5325万人[55] 。
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继位[75-76] ,政权为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邓氏戚族掌控,[77] 汉殇帝延平元年八月去世。[78] 邓氏戚族扶持汉安帝继位[79] ,邓太后死后,汉安帝亲政并扫灭邓氏,[80-81] 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专权。
跋扈将军
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83] 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84] 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宦官拥立汉顺帝,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85] 之后汉桓帝即位。[86]
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87] 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自是宦党干政。[88] 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88] [89] 导致士大夫不满,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90] 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汉灵帝继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91] 。汉灵帝将朝政委任于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92]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才被解除。[93]

走向灭亡
东汉末年军阀图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汉末军阀割据的祸根。
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95] 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志于铲除宦官势力,[95] 但何太后反对,[96] 士大夫领袖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97-99] 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何进。[95] [100] 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101] 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追兵到,张让自杀身亡。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导致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102] 。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03] 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104] [105]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关东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106] 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104] [107] 但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而曹操则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10] 并且焚烧了洛阳,[108] 使洛阳城毁于一旦。[108] 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109] 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许昌回到洛阳。[110] 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111] 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112] 220年,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从此进入三国[113] 。

领土范围

东汉行政区划详图(17张)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114]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115]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统治[116]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117-118]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119] ,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120]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121]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122]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123] ,西南得以扩充至大盈江一带;[124] 至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74] ,西境抵海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1-06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同时佛教也在此期间传入中国,道教也于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 ,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