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怨王孙》解析

如题所述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词作开首,词人叙己泛舟湖上,时值深秋,触目所见,秋风阵吹,湖面烟波浩渺,湖上的荷花已是香消玉殒。首二句的描述,似埋下萧瑟的氛围,悲秋的情调,然而接下却笔触一转,写出:“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山水之情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李白诗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辛弃疾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表现手法略同,只不过李清照写得更自然明白和直接罢了。

词作下片,词人集中笔触描绘湖面景致。“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湖面上已无夏日那种“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盛景,和“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用邦彦《苏幕遮》)的情致,但词人睹此情形,丝毫没有惆怅、悲凉之感,而是觉得枯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也一样给人以欢愉。更何况还有临近岸边的苹花汀草,似经过清露泼洗过一番,清爽,葱俊。这里用“洗”字,既把秋天肃爽、静朗的特征勾划出来,也把词人不同一般的阔大胸襟给表现了出来。歇拍二句:“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里的表现手法与上片末二句“水光山色与人亲”相似。词人明明是自己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愿离去。但却不明说,反婉转地说是眠沙鸥鹭舍不得游人离去,以致不肯理睬归去的游人。这种表达手法,更深切、更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怀。(文潜少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李清照《怨王孙》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是李清照秋天游湖所作,内容是欣赏晚秋的景色,抒发游湖的雅兴。看着微起的波澜,浩渺的烟波,这时秋天将至,百花凋零,连空气中的花香也淡了许多。但水光山色还是那么美丽,说不尽,有多好。
莲子已经长成,荷叶将残,经过清露洗过的花花草草,也是那一般美丽。夜色至,那欧鹭就睡在了沙滩上,它不肯看我,是在怪我回去得太早了么?

【解析】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秋风一吹来,乍一看水波粼粼,无边无际,接着点明时间,是在暮秋季节,岸上的花草已很稀少闻不到香气了。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一一这是李清照纵观近看后的感受,山青青,水碧碧,山明水秀,多么宜人。是人亲山水,还是山水来亲人,是李清照赋予了山水的灵性,说不尽的无限好风光。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一一这是李清照见到了荷叶上面已经长成了莲蓬,荷叶已经老了,好像有点惋惜,但一看到经过清露一洗更加鲜艳青碧的苹花汀草又觉得欣慰。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一一沙滩上睡眠的沙鸥头也不回的飞向了沙滩,他们也好像在怨恨这些游湖的人类,这么美好的景色你们都不多游览欣赏一会儿?那么早就归去了!
第2个回答  2018-04-16

词的上片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写归时的心情。

起句写湖。从语气上看,初去时真是秋高气爽,日丽晴和,那辽阔的湖面上,水波不兴,平如明镜,湖光澈能,景色触和。忽然风起,吹皱湖水,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激起浪花。因此说“湖上风来波浩渺”。“风来,”是事物变让的起因,对游人的印象较深,所以特地拈出。

次句写荷。“秋已暮”,就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中语),用以点明节候。这时湖中荷花已经葵谢,枝叶开始凋零,只有残存着的红花点点,不时散发出断续余香,整个湖面上呈现出一派秋日萧瑟的气象。

但,这无损于湖上的秀丽风光,它仍然是如济人刘凤浩咏湖诗说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虽因节候不同,有所变化,但湖上景象仍然一样。尽管荷花色褪,乃至零落,而群山诸峰,倒影湖中,特别是遍山红叶与湖边垂柳,交相映衬,更加妩媚。树上鸣禽,吱吱喧喳;洲诸鸥鹭,负日眠沙;一动一静,饶有情趣,在给人以快慰之感,极尽游赏之乐,真有说不尽的无穷好。

“水光山色与人亲”是词人在凝神观照事物时所得最突出印象,“说不尽、无穷好,”是她陶醉于景色后的深刻感受。这两句语虽直率、浅近,却饶有韵味。它体现出词人游赏时怡然自得的欢悦心情和她那开朗乐观的内心世界。在这里,作者把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分明是自己爱好“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使无情事物有情化。虽是有我之境,却较之后来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更加超脱,更加优美。

过片“莲子已成荷叶老,”是对“秋已暮”的呼应,更是“红稀香少”的具体化。但在荷花盛开,团荷复盖湖面时,丛生水上的白苹,岸边的绿草,是无由得到清露的滋润,只有到了莲熟叶残时,才能分享清露的沾溉,生机旺盛,青翠欲滴。’“清露洗”中的“洗”字,最富生活气息,它为湖上增添色彩,提供游人以赏玩之资。

象这样佳丽胜地,幽美的风光,不只游人为它所吸引,流连忘返,连山禽水鸟也不忍离去。那沙滩上常有鸥鹭栖宿。特别是沙鸥与白鹭性颇温驯,也很机灵,来往游人很喜欢逗弄它们,与之亲近,久了它们也不怕人,仿佛彼此之间,消除了隔膜,象朋友一些般。由于它们经常栖息于水边洲渚之间,人们遂以为隐者的

象征。不少诗人常有愿与鸥鹭结盟的吟咏。诗歌中盟鸥之辞,如李白“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可能是最早的两句。后来黄庭坚也有“万里归舟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因之当游兴已尽,与同游者相偕归去时,看到沙滩上的鸥鹭睡在那里动也不动,头也不回,便觉得那是责怪他们过早的归去,象是不够朋友似的。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乃是作者把自己的人格泯化于物类中,尽量缩小自我,使之臻于“民胞物与”的思想境界,把分明是自己不愿离开沙鸥与白鹭的心意,却说沙鸥、白鹭责怪她为何匆匆归去?这便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拟人化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运用。盛唐诗人王维《积雨栩川庄作》诗:“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为更相疑?”五代西蜀人欧阳炯《南乡子》词:“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北宋初年欧阳修《采桑子》词:“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和稍后的秦观《还自广陵》诗:“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都是运用这手法,写出动人的场景。但他们的诗或词,虽各具特定的意义,收到应有如艺术效果,终不及李词亲切感人,所寓的哲学意义和文学趣味,更为深长,更为丰满。

这真是一幅绚烂夺目的晚秋景色图。它具有生动、鲜明、清新、自然的特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语言颇有行云流水之势,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的余地。从前苏轼评王维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李清照也擅长绘画,但画多不传,画中有词与否,难以断定,而

李清照词中有画,是可以这样说的,且不仅《怨王孙》一词而已。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最早见于宋代曾慥的《乐府雅词》,后人所辑《漱玉词》皆收录此词。当代有学者指出词名《怨王孙》有误,应该作《双调忆王孙》。

【原文】

怨王孙①

湖上风来波浩渺②,秋已暮③、红稀香少④。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⑤。眠沙鸥鹭不回头⑥,似也恨⑦、人归早。

【注释】

①怨王孙:词牌名,又名《忆君王》、《忆王孙》。

②浩渺[hào miǎo]:空阔貌。

③暮:晚。

④红、香:指代花。

⑤苹[píng]:多年生水草。汀[tīng]:水边平地。

⑥鸥鹭:指水鸟。

⑦恨:气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9-19
直接百度一下不就知道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