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学习数学

如题所述

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如下做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各备一个空火柴盒,提出问题: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就发现了火柴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我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案例。通过以上的教学实例,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我认为简单地传递和灌输知识,将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情境,让他们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节课时,在学生完成分数化成小数的计算后,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
课堂中,我大胆放手,善于启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景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三、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首先通过教具演示,初步帮助学生建立扇形表象,再通过我启发、引导、点拨和讲述,又使学生初步了解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一部分。又因为圆周角是360°,所以圆心角1°的扇形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1/360。又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我既选取了把一个具体实物(一个苹果、一张纸等)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又选取了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还选取了把包含许多元素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全体队员分成几个小组)的例子,然后摒弃了这些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取了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单位1,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逐步加以抽象概括,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与理解数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