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鸟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先生。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_______时候,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鸟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先生。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_______时候,这次他看到了______________,却没见到一只鸟,因为______________;他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在_______,他见到了______________的热闹情景。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其中四次加了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一次没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鸟的天堂》的作者是巴金先生。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候,这次他看到了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却没见到一只鸟,因为鸟儿栖息了;他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在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其中四次加了引号表示 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那棵大榕树,一次没加引号是因为作者亲眼所见后,认为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

扩展资料

《鸟的天堂》简介:

《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讲的是作者与朋友们在“鸟的天堂”,看了数不清的鸟,心里恋恋不舍,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

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贯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情调。

《鸟的天堂》创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鸟的天堂 (巴金著散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1.巴金 傍晚 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鸟儿栖息了 早晨 鸟飞鸟鸣
2.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那棵大榕树 作者亲眼所见后,认为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