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阅读答案祖克慰

如题所述

  敬畏老虎——《动物映像》节选之一/祖克慰
  作者:祖克慰

  虎从《诗经》里走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似乎是感到有点不太适应,它们正慢慢地走回《诗经》。
  虎有王者之相,额前的斑纹,是“王”的象征。在动物世界里,虎可以称王,但在同样是动物的人的眼里,尤其是猎手的眼里,老虎并非“长百兽”之“山君”。只有人,才是主宰世界的“王”。
  虎斗不过人,虎有些疲惫,它们不想再斗下去。于是,虎准备离开这片土地。当一种叫老虎的从我的家乡离去时,我感到有些留恋。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突然就想起老家院子里的一棵枣树,那棵枣树站在院子里的时候,我从没有觉得枣树有什么珍贵。枣树在我的眼里,是见惯了的平常的树。可有一天,那棵枣树被我哥哥砍倒了,他用枣树做了一辆架子车,拉麦、运肥。在我哥哥的眼里,枣树站在院子里,怎么也没有做一辆架子车实用。
  我从城市回到老家,走到院子里时,感觉就少了什么。我用眼睛在院里寻找,我的记忆让我回忆起一棵枣树,可那棵枣树不见了。我感到心里空落落的。那棵枣树,有我童年的脚印,枣树上挂满的红枣,映着我童年的渴盼。红丢丢的枣子,带给了我多少快乐?可那棵枣树不见了,我童年的梦也消失了。
  从一棵枣树,我想到了老虎。小时候我看见过老虎,远远地站在山上,看一只老虎忽隐忽现。虽说是远距离地观望,那只老虎还是让我产生恐惧,还有恐惧中掺杂着的莫名的兴奋。老虎在我的心中,或多或少地有点神圣。
  我的记忆里,老虎是与家禽家畜分不开的。很多时候的夜晚,有老虎出现,它们像幽灵一般,出现在农家的羊圈里、猪台里、鸡笼边。它们太饥饿了,想找点填饱肚子的东西。山里的野兽,比如野猪、狼、黄羊,一天比一天少,它们无以果腹。
  老虎很小心地来到农家,脚步轻盈,生怕吵醒主人似的。老虎似乎听到了主人熟睡的鼾声,胆子大了起来,一口就咬着了猪或者是羊的脖子,然后拖着战利品,在它感到安全的地方,慢慢地享受着美味。
  被老虎吃了牲畜的农户,主人很心疼,也很无奈。常常是叹了一口气,说:“我的猪啊,一年的油盐钱没有了,我咋就恁倒霉啊!”农人之所以自认倒霉,是在他们的心中,对老虎有一份敬畏。在农人的眼里,老虎是论理的野兽,它们不像野猪,糟蹋庄稼,也不像狼,袭击人。如果换成了野猪或狼,农人是会用猎枪说话的,而不是无奈的叹气。
  父亲说:“上天造出了老虎,就有老虎活着的理由。人也是上天造的,人能活,老虎就能活。”家里有一支猎枪,可以打狼、打野猪,也可以打野兔,就是不能打老虎。对老虎,父亲有一种天生的敬畏。
  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有老虎可打。山上的老虎,昼伏夜出,白天很少能看见老虎的身影。父亲很多时候不在家里,常年在外边唱戏。那支猎枪,父亲从来不用,我那时觉得,父亲胆子特别小,从来没看见他摸过枪。甚至连杀一只鸡,父亲都不敢。很多年后,我回忆起父亲,才知道,父亲不是胆小,是心地善良。
  善良的人其实很多。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不忍心杀死任何有生命的东西。
  敬畏生命,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20世纪50到70年代,老虎一度被当做“害兽”捕杀,这种捕杀,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30年间,被杀死了3000多只,从而使华南虎遭受灭种之灾。捕杀老虎,使许多手上沾满老虎鲜血的人,成了打虎“英雄”。不知道那些昔日的英雄们,今日看了华南虎濒临灭绝的报道后,又该作何感想?
  人有些时候是愚蠢的,那么大的规模去打老虎,不是要老虎灭绝吗?任何一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价值。生态的平衡,靠的就是一个个种群的存在。老虎不是庄稼,庄稼割了,留下了种子,种子还可以发芽,年复一年,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老虎不会,死去的老虎,留不下种子。于是,老虎一天比一天少。
  我时常在想,在我们家乡,并没有人刻意去伤害老虎,为什么老虎却抛弃这片土地。这是我一直弄不明白的事。当年老虎被作为“害兽”,到处喊打时,家乡人却对老虎没有任何加害。老虎偷吃乡亲们牲畜的事情,时常发生,但杀死老虎的事却始终没有过。为了防备老虎对牲畜的伤害,农民把养牲口的圈舍做得非常坚固。夜晚发现老虎,主人会弄出一些响动,警告老虎。老虎也很知趣,听到响动,就很自觉地离开了。
  在我的记忆里,不是没有出现过打虎事件。记不得是哪一年,一个冬天的下午,一只老虎,可能是太饥饿了吧,晃晃悠悠就来到了西沟,西沟就住了一户人家,在山坡下。老虎可能是看到主人没在家吧,就来到了猪圈。在附近地里干活的主人,听到猪的叫声,赶了回来,他看到了一只老虎。于是,主人没有惊动老虎,悄悄地喊来了几个年轻人,五六支猎枪,把老虎包围在猪圈里。
  村子里一位姓闻的老人,听说几个年轻人要打老虎,匆匆赶来,边跑边喊:“娃子们,老虎打不得啊!老虎是百兽之王啊!”在老人的劝说下,年轻人主动为老虎让出了一条路,让饱餐后的老虎,悠闲地离开了。
  对于家乡,我一直心存感激。我的父老乡亲,那些大字不识的农民,他们是淳朴和善良的。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是现在的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所不及的。我对他们,始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
  老虎最终还是走了,离开了它们生活过的这片土地。我不知道老虎为什么要离开,但我相信,老虎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的,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它们得到了人们的善待。我之所以这么坚信老虎会感恩,是我觉得,只要是有生命的,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人是,动物是,植物也是。感恩,是生命的主题。
  怀念的,都是失去的。当老虎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时候,对老虎的怀念,日益强烈。2002年,我的文友乔阔,在家乡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南召县崔庄乡境内发现华南虎》,报道了当地村民发现华南虎的经过,在家乡轰动一时,后经专家走访发现华南虎的农民,证实所谓的华南虎,其实是一只豹子。
  我的文友们还多次深入崔庄境内,进行考察,希望能发现华南虎的踪迹,更希望能拍一张华南虎的照片。然而,不要说华南虎,就是华南虎的毛发、粪便也没见到。当他们听到发现的华南虎其实是一只豹子时,个个都显得格外的失落。
  尽管发现的华南虎其实是一只豹子,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毕竟,在我们家乡,豹子也是稀有的动物了。看到的那只豹子,很可能是生存在我们家乡的最后一只豹子。在我的记忆里,2002年发现那只豹子之前,我没听到有人见过豹子,2002年之后,直到今天,我也没听到谁见过一只豹子。谁又能说清,豹子会不会像老虎那样,永远地离开这片土地。
  也许,老虎的离去,对于家乡那些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会在某些时候想起老虎,他们想起老虎的时候,也可能会怀念这种动物。但他们毕竟要生活,没有时间去想老虎存在与否与他们有多大的关系。是的,虎的存在,客观上好像与人的关系不大。但虎的存在,表明一个地方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个演化成熟的生态社会,是大自然历经千百万年,孕育而成的精心杰作。
  我们要学会敬畏,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
  虎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们知道感恩。
  我这样想时,那一刻我正站在绿色的原野,看金黄的麦穗。看着看着,就看见一只虎,披着一身的金色,在麦田里走着。它们是在去《诗经》的路上,折转身,回到了它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选自《山花》2010年12期

  
  问:请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答:(可根据下面的来写)
  常常在《动物世界》专题片里,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弱小的生命之间,往往是相互同情,相依为命。而强大生命之间则是另一种景象,它们之间彼此都很克制,互为尊重与忍让。我注意到,在亚马孙河的草原上,猎豹与雄狮和睦相处,它们井水不犯河水,悠闲自得的画面让我感动。
  从看《动物世界》里的动物,我联想到祖克慰的“动物映像”系列散文里的动物。他笔下的动物,充满着灵性。对动物的熟知,使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对动物的爱意里,他倾听《燕的呢喃》,《渴望鹰的飞翔》。也许,对祖克慰来说,飞翔是美妙的。因为美妙,他的内心,总有遗憾。在那《消失的雁阵》里,带着对《敬畏老虎》的悲悯之情去思念一匹狼、一条狗、一只野兔、一只鸟。
  我读祖克慰的动物系列散文,那浓郁的笔调,淡淡的哀愁,为读者勾勒了一幅表现动物命运的风景画。那些凝重与凄美、那些忧伤与眷恋,循序渐进地在我的意识里涌动。朴实、率真的动物故事和善良、感恩的动物,撼动着读者的心扉,让人过目难忘。
  克慰笔下的动物不是画,却是舞台上的角色,那些动物们的神情举止,仿佛历历在目,那细致与逼真的叙述,令我为之倾心赞叹。如《寻找远去的黄羊》,在黄羊被老猎人逼至绝崖边时,黄羊转身那纵然决绝的一跳,让黄羊变成了灵性之物,升华到了“崇高者”的境界。这一刹那的一幕,使老猎人,从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让人感受到动物激烈生命反应和精神呈现的光耀。即便是本来并无“意识”的本能动作,祖克慰却写成具有人的一般意志的自觉行为,动物被人性化了。当然,人性化并不令人产生亲近感。而让人感到亲切的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散逸着比人性化更能摧动人心的气息,这就是人格化。
动物的爱情,是曼妙的。动物的爱情,同样能感天动地。在祖克慰的动物系列里,有很多关于动物间爱情的篇章。在《雁的绝恋》中,一只公雁固守着一只因受伤而不能南飞的母雁,它精心的呵护由此感动着伤害它的人及周围的村民,在寒冷的夜晚公雁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着受伤的母雁,直到双双冻死在雪夜中。当村民掩埋它们的时候,发现两只大雁紧紧地连在一起,张开的翅膀怎么也合不拢,他们粘连在一起,成为一体。在场的村民无不为之落泪。祖克慰将爱恋之情写的如此深沉,如此的凄婉、绝美,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母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永远带有奉献精神的爱。在他的《闪耀着母性光芒的狼》一文中,一匹狼,为了救回失散的狼崽,用母爱的真情,感动着虏走自己儿子的人,最终救回了自己的儿子。放狼崽归野的村民当晚就听到几声狼嚎,那声音清脆,欢快。谁说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是有良心的,它知道感恩。感恩在祖克慰的笔下无处不在。那只被放飞山林的喜鹊为待哺之子而感恩。那只老虎在饱餐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怀着感恩的心悠闲的离去。那只忍辱负重的狗,永远记着回家的路,是为了感恩。由此可见,每一种动物的丰富性和完美性,以及动物生命的决绝表现,其实暗含了人类的某种缺失。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丧失了本真,在动物身上却无比完好地保存着。
  然而,祖克慰笔下的这些有着灵性的动物们,我们人类的“老邻居”已离我们渐行渐远,日趋消减了。“那些可爱的野兔,精明的黄鼠狼,狡猾的狐狸已远离了村庄,远离人群,走进了大山。”“在一片开阔的山谷里,生长着大片的茅草,小溪边的水丛长的浓密茂盛。这是黄羊喜欢的野草,却找不到啃踏的痕迹,它们很完整的生长着,鲜嫩无比,没有动物光顾,它们肆意的疯长。”在这里,看不到悠闲的动物出没,它们索居在遥远的密林,远离人类。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在残酷的猎杀中,渐行渐远。
  曾经的伤害,让许多与我们和睦相处的动物变得陌生,远离了我们。现在是科学起步腾飞的时代,科学使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并引起了人们对人类全体命运的关注。关注动物,关注大自然,成为人们生命之源,力量之泉。保护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自然的恩泽,野蛮的践踏它。一支麻药、一个陷井,野兔,猎豹的身躯倒下了。“虎从《诗经》里走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似乎是感到有点不太适合,它们慢慢地走回《诗经》。当一种叫老虎的动物,从我家乡离去时,我感到有些留恋。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青年作家祖克慰从小生活在乡间,进入城市的他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满怀悲悯之情为我们讲述着自己曾经历过和听过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动物故事。让我们在哑然之后,欲哭无泪。在这泪与思中深深的体悟:生命一直是结伴而行的。无论如何,山水万物与我们同在。
  祖克慰的动物系列,读来自然,流畅,那浓郁的情调,忧郁的气质与哀愁也正是作品所特有的。从他那独特的、苍凉的语言里,我们读出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此同时,我仿佛听到他心房那因沉重的忧虑而发出的颤动声和抑止不住的轻轻的叹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26
【答案】1、一只被抓就拒绝进食,为情而亡;懂得感恩

2、“我”认为是我自己逼死了这只鸟,从而感到内疚
3、经得住诱惑
4、”真正的鸟“指在天空自由自在的翱翔的鸟儿.全文突出了黄鹂鸟经得住诱惑,重情谊的特点
【问题】1.通读全文,回答:黄鹂的重情谊,体现在文中哪两个地方?
2.为什么“那只黄鹂鸟的死,让我感到伤心”?
3.黄鹂“超然物外的本性”指的是什么?
4.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鸟“
第2个回答  2015-08-28
1.将军夜引弓;没在石棱中.
2.目不转睛.
3.①它睡眼……站起来.
②它懒洋洋……又躺下了.等
4.与这只虎成对比.
5.山林中的老虎:威风凛凛.
动物园中的老虎:无精打采.
6.原因是:它由任意践踏的满山野岭来到这狭小的监狱,纵然不带镣铐,亦不能插翅而逃.
7.表现出虎在被人类抓走前的自由,与动物园中的老虎恰好相反.
8.从虎被抓到动物园中.
告诉了我们,对于那些贪图安逸享乐……再振雄威吗?
9.放回山林.
作者的话中讽刺了人们把老虎抓起来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