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如题所述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一、何谓生成性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目前有一种针对课堂教学的说法很流行,即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成性。于是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也就成了一种呼声,盛行于大江南北。这就给人们一种心里趋势,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采取生成性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教师就还是在实施传统教学,他们根本就没有落实课改精神,而是在做挂羊头买狗肉之类的事。这样一来,这种教师就会受到社会不公正的指责。为了避免指责事件的发生,许多不懂生成性教学内涵的教师就会扭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课堂教学变成了类似“非常6+1”的电视节目。像这样的“生成性教学”其实质是做秀,而非学术界的生成性教学。靖国平教授在《生成性课堂何以可能》一文中强调:生成性教学具有过程性、互动性、非预料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关于生成性课堂的价值,靖教授总结了四点。其一、课堂教学关注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人格成长。其二、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其三、关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差异性。其四、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可以将生成性教学理解为: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预成性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师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情景,建够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培养,灵感性得以发挥,教师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生成性教学与预成性教学的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究竟是采取生成性教学好还是采取预成性教学好,这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遇到的难题。由此课堂教学就开始了生成性教学和预成性教学之争的局面。有一种观点认为,预成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的展现,它突出的是“律令性教学”。律令性教学注重规律和规则,并受其控制和影响。它将教学过程看作是教案的执行过程,对具体的教学情景不与重视。对学生生成的某些问题看作是扰乱教学秩序、无理取闹和哗众取宠而给予镇压、忽视。于是很多人就认为预成性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而生成性教学恰好有助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因此生成性教学和预成性教学就成了二元对立的两种课堂教学方式。

像这样将二者对立的观点是非常极端的思维,是教条主义的经典表现。预成性教学是基于结果的预成,其假设前提是好的结果来源于好的预设。但是,好的预设未必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原因和结果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的关系。因此,要取得好的结果,没有好的预设是不行的;但只有好的预设也是不行的,预设只是结果的一种原因。也就是说要取得好的结果,除了需要好的预设之外,还需要注重取得好结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对结果的好与坏可能又有很大的关联。

对过程的关注恰好是生成性教学的一个特性,生成性教学是基于动态过程的调节,其假设前提是过程决定结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和细节也决定着教学结果。这些环节是可以预设的,但环节下面的很多细节则是不能预设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成性教学和预设性教学是导致好的教学结果的两种不同策略,这两种策略是互补的而非对立的。

三、怎样看待生成性教学

在上面对什么是生成性教学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成性教学特别注重过程、生成的问题和互动交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去把握和操作呢?

1. 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启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关注于知识的传递,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心智的转变。心智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的。叶澜教授对过程教学非常关注,她说过这样的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要达成学生心智的转变,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一旦离开了过程教学这一平台,师生的交流就会失去实质意义。

2.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同与以前的社会了。在以前教师掌握着丰富的资料,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社会。而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信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知识的引入,学生可能在一瞬间获得灵感而发出有创造性的火花。对于这类突发性的事件,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要抓住机会,激励学生思考。对这类非预设性的问题和情景,教师若处理的很好的话,也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3.注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生成性的教学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这与以前的“师——生”或“生——师”单线交流不同,它采取的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式,搭建了三维立体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转移部分解答权给学生,由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树立学生榜样,以激励其他学生的求知如。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问题的解决是自己和教师共同完成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交流互动中,教师应该判断交流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有些问题如果没有交流价值,教师要点到为止而不应为了互动来交流。像这样的交流只是一种形式交流,对学生和教师本身不但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还浪费了课堂宝贵时间。因此,对于课堂的互动交流,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不仅只是获得了问题的解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思维的进展和心灵的提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