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陶渊明有实现大同的远大抱负,并且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就应该像孔子一样,坚持自

己的理想,努力去实现,为什么却消极避世呢?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有两条路可供选择,由于不同的人性情志向不同又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部分读圣贤书的英才们向往的崇高理想,但是往往现实是很残酷的,任何理想都像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也越难进足。每一个有学识或者没有学识的文人在面对仕途不顺的时候,往往都会感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他们是否真的是被埋没的治国人才姑且不谈,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会看淡了名利之后归隐山林。就像: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这类文人未完成理想,却在失意之时找寻到了新的归宿。还有另外一种文人,他们从最开始就怀揣着另一种理想,他们未尝仕途的艰辛,实际上仕途的一切和他们也没有任何关系,从最开始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就不重要。很难说经历之后再看淡的隐者之心和从始至终就淡然看之的隐者之心哪个更纯粹,因为经历一番艰辛其实更能体会到归隐的可贵。两种隐者都是真正的隐者,难分高低,隐者也没有高低之分,太着相了也就俗了,不过难免的会觉得从始至终就是隐者的人更显睿智。好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三国时代最出名的隐者也许是管宁,但是庞德公和司马徽才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是由于和他们纠缠在一起的另两个人的缘故。这两个人是谁,不说人们也知道,卧龙凤雏的名号美,卧龙凤雏的人更美。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华夏各地狼烟四起,不是充斥着血水就是充斥着泪水。很奇妙的是环绕在战火中间竟然有一片“桃花源”,荆州是唯一的桃花源,益州和交州只能算是安定,而荆州才是真正的乐土。战争是会摧毁或者破坏文化的,在荆州这片刘表治理出来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与时代逆向的一番景象,这确实是刘表的一番功绩。
这世外纯净的土地就是人才蓬勃发育的摇篮,数不清的人才在这里成长起来分别为之后的三国所用。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个归隐的长辈是学术领袖,也是这些人的导师,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有很多,最有他们风格的向朗在后文会有阐述,其余我们不一一例举单看诸葛亮和庞统。
庞德公和司马徽是乱世中难得的知己,他们惺惺相惜是最好的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司马徽去庞德公家就跟主人没区别,连庞德公的家人也像对待主人一样对待他,等到庞德公回家的时候都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真是情好甚欢不分彼此的好朋友。这对好朋友把诸葛亮和庞统看成是经天纬地之才,司马徽是个好好先生和别人说话说的最多的就是好,他没有太多的话语留给世人,只是告诉了刘备此间俊杰乃是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
卧龙凤雏的名号,包括他司马徽的水镜之号,都是比司马徽多吃十年饭的庞德公起的。庞统少不知名,只有庞德公看重他。弱冠之年的庞统挑选了一天早早就去去拜访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和他聊天,话不投机半句多,话要是投机起来就得聊个没完,结果俩人从早上一直聊到了晚上。之后司马徽除了感叹庞德公有识人之明,还评价庞统的才干是南方士人里最顶级的。可以说庞德公和司马徽是卧龙凤雏最初的伯乐,还可以说二人的赏识是把卧龙凤雏的才能推出尘世的平台。
在他们二人的推动下,诸葛亮和庞统走上了读书人平天下的理想大道,而他们自己却从始至终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司马徽在荆州易主之后仙去,水镜先生一生如水镜一般至清至静,但他并没有平淡了流年,而是在田野间诗书里遨游了一生。
刘表在世的时候,庞德公这里发生了一件趣事,刘表想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不出刘表只好亲自去请,却也没能请动庞德公,只有他们的一席话留了下来供世人瞻仰。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
名如雾利如烟,风吹而过留不下一点痕迹,仙风道骨一老叟,背篮拄杖采药去。诚可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雾里三国》)追问

好长!!!能不能讲重点啊。

追答

关于这点,你可以去求助百度知道一个叫“皮里春秋枉然笑”的人,他精通二十四史,想必可以帮你。只能说这么多了,后会有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06
关键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属曹魏政权的时代最为诗酒风流,建安七子,三人出于曹门,故文人阶层的政治抱负都有施展的希望。可是在这之后的司马氏,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对文人采取压迫性政策的政权,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就是被司马氏处死。而东晋文人形成荒诞论玄,啸傲山林的风气,也与政治的高压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第2个回答  2014-02-05
人生追求不一样吧,对于黑暗官场的厌倦吧。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得热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了远离官场。而他与孔子区别,只是对于人生目标不同罢了。或者说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想要复兴的是周礼,而在那个年代给他的感觉是有希望的。陶渊明想做的与孔子想做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3个回答  2014-02-06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权被门阀世族所垄断,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像陶渊明这样出身比较低微的寒门子弟只能做一些非常低微的官职,能够攀上高位一展抱负的凤毛麟角,这样的环境,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于陶渊明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也就难怪他会颓废消极了。追问

还是怨社会是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