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真话为话题的作文 3分钟内急需 !!!

如题所述


这是一件过了好久的事情,但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那天放学时,妈妈神秘的对我说:“今天晚上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试胆量!”

晚上,我写完了作业,等待妈妈宣布游戏开始时,妈妈突然说:“今晚我有急事,你等等我就回来。当然,如果等不及了,可以自己先睡觉,明天在做游戏。”还没等我回应,妈妈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刚开始时,我边看书边等,但越看越觉得家里静得可怕,于是我想:先睡觉吧!可我转念一想:不行,还没做游戏呢!于是我又等了一段时间。等着等着,已经九点半了,应该睡觉了,于是我壮着胆子去卫生间刷了牙,忐忑不安的闭上了眼睛了。但是一闭眼,我就觉得有鬼在身边,而且会听到许多古怪的声音,可一睁眼,就又觉得没什么。就这样,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好好的躺在床上,床头柜上有妈妈写的一段话:

孩子,当你看到这张纸条时,你已经长大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妈妈祝贺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这样让我去体验,我才会真正的消除恐怖,这样的实践比一百次说教都有用。

至今,我仍感谢妈妈这样做


最近流行一种叫做“诚实、大胆”的游戏,规则是二人猜拳,赢者让输者选择“诚实”或者“大胆”。“诚实”就是赢者问输者一个问题,输者必须如实回答;“大胆”便是赢者让输者做一件大胆的事情。

  上一周的星期六,我和邻居欣欣玩起了这个游戏。很不幸,我输了。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我选择‘大胆’! ”我说。“好啊!今天晚上10点,你可以带三个人来这棵老槐树下。”欣欣指了指身旁的那棵老槐树。“我呢,就和几个人扮鬼,吓唬你们,试试你们的胆量!”

  “一言为定!”说完欣欣跑回了家。

  欣欣一走,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哎呀!这下完蛋了!我可最怕鬼了!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张牙舞爪、张着血盆大口的吸血鬼……

  晚上10点,我叫上哥哥、姐姐,还有楼下的王静出发了。

  那棵老槐树离我家的那栋楼不足100米,平时跑几步就过去了,可是今天却走了很长时间。

  天空就像一块漆黑的幕布,老槐树的花草已开败了,只留下枝叶。那枝叶搭成了一个大大的树冠,异常浓密,透不进一点光,黑压压的。月光淡淡地勾勒出影儿的轮廊,那是……一个巨大的黑影!

  我的腿不由得抖了起来,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一抹血腥的红色。四周十分静谧,我仿佛能听见我那急促的心跳声。

  “哈哈哈……”一阵脆亮的笑声打破了沉寂。我睁开眼,看见哥哥用手电筒照着南墙。明亮的光束下,呀!那是用墨水儿涂出的人影。

  “欣欣的这点‘障眼法’就把你们吓成那样儿!”姐姐嘲笑道,我感到很窘。

  突然,我看见一个白影从眼前飘过,紧接着,便传来一声声清冷的笑声。我感到脸上很湿润,一摸,是细细密密的汗珠。

  “没事的,只是一个氢气球。”哥哥拍了拍我的肩膀。

  走到老槐树那儿,感到有一些液体滴了下来,拿近鼻子嗅嗅———好臭!

  “这是鬼血!!鬼血都是臭的!! ”王静歇斯底里地大吼!“完了!我们真的碰上鬼了!”

  本来我一直相信这都是欣欣搞的恶作剧,可听王静这么一说,我真的害怕起来。我定了定神,捡起几块石头,朝树上用力扔去。

  “哎哟!”一个声音传了出来。哥哥立马用手电筒扫了扫地面,看见了穿着“鬼服”的欣欣。

  后来,据欣欣“交代”,那些发臭的液体是他弟弟的“童子尿”。我们都很气愤,尤其是姐姐,平时最爱她那张脸了,又是抹润肤油,又是用洗面奶洗。如今却被“童子尿”“糟蹋”了,她不生气才怪哩!

  现在我们都不怕鬼了,我们知道,鬼都是人们编造出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5
鼓励学生讲真话
学生作文为什么“假、大、空”?我觉得这可能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作文教学经常是“出题--讲解--作文”,甚至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体操”式的方法,把什么人物描写、气候描写以及特定的事件叙述搞成范本,然后让学生抄下来,背下来,也就无怪乎孩子的作文千篇一律了。
其实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物质文明发达、信息通讯渠道十分通畅的今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闻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孩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心理世界,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就不怕学生写不出真话、实话、自己话。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仅注意每一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更多的注意孩子们的课外表现。我经常看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几个男孩子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圣斗士星矢》,多么渴望着自己也有星矢们那样的本领;有些孩子在谈到自己出游的感受时更是神采飞扬;女孩子们在一起比较谁的妈妈更好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如果把他们随口说出的话记录下来,就应当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为了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我首先在作文命题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由老师命题的教学模式,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在学完《跳水》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议论纷纷,当时就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作文机会,于是我在认真地听取了同学们的争论之后,在征求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写个结尾。有的学生说孩子掉到海里之后,被水手们救起来住进了医院;有的孩子说孩子被救后非常后悔,认为自己不该因为一顶帽子而差一点送了自己的性命;我们班有个叫吕长乐的孩子一改原来的喜剧性的结尾色彩,说老船长真的开了枪,孩子因为害怕而在原地不动,最终孩子被打死了,老船长因而被判无期徒刑,在监狱里过他的下半辈子。同学们听了他的结尾一片唏嘘,我也表扬了孩子们丰富的想想象力。其次,有时候我只提出小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拟定题目进行习作。比如有一次星期五下午,我布置了作文题,就是星期天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没有规定具体的事情,让他们做什么就写什么。结果有的孩子写帮助妈妈洗衣服,有的孩子写自己做饭,也有的孩子写了走亲戚等,基本上都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最后是有时候根据学生的要求,我给孩子们出了多个题目让他们选择。这样的作文题目刚写出来,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各自说出来自己喜欢的题目的理由,写起来也就十分顺手。
三、鼓励作文语言风格的个性化
孩子的作文语言,应该是打上孩个性化的烙印的符合孩子的个性的并带有童真的语言。我曾看过一个资料说有位作家家长不允许女儿在作文里面使用成语,在能够用成语的地方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我为这位高明的家长的做法而拍手叫绝,现在有多少孩子害了“成语依赖症”。个性化的习作必然有创新的火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鼓励,努力探索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和不同孩子的个性;可以肯定孩子们的语言是不成熟的,但是我觉得也正是这种不成熟才能体现出一个“真”字。因此我感觉孩子在语言学习、运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这种表达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孩子化”,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但却十分生动;有些语句甚至不够规范但很有创意;有些表达不够精确但足以表述他们的生活。我们班里有个叫刘宇的孩子因为星期天的作业太多,除了学校布置的之外,还有家长的安排。他在作文中写道:“我觉得我的妈妈像一把无形的大锁,锁住了我的星期天,我真想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钟书林在观察了下雨的过程后在作文中写道:“因为我们不注意卫生,天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班有个叫张启的学生看到爸爸在星期天打了一夜的牌,直到早晨才回来,在作文中写道:“我真恨我的爸爸,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打牌呢!”吕文筝同学看到学校的国旗每个星期才升降一次,在给校长的建议书中写道:“校长,我们的社会课里说国旗要与太阳同升同降,可是我们学校的国旗为什么不分白天黑夜地挂在那里,它的心理该多么难受呀?”
看着孩子们的这些鲜活的语言,我渐渐地找到了该提倡学生怎么想怎么写,如何引导孩子"写真",在这些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条条框框越少,孩子的个性越能得到充分表现。因此我想如果能把孩子看成一个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作文,那么,孩子们的作文距离真话与自己话也就不远了
第2个回答  2013-11-15
一个语文相当不错的农村学生在期末考试作文中揭露了他所在的乡镇烟草部门在收购烟叶时鱼肉乡里的事实,以一个老汉的不幸遭遇和无奈感叹表现了“低调”的主题。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得分不高,学生不服气,让我看看。我知道改卷老师用心良苦,无非是提醒他慎对阴暗面。确实如此,一般学生辨识力弱,看问题不全面,认识不深刻,情绪往往偏激,要像成人那样巧妙(抑或是狡猾?)地掌握行文的分寸是很困难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总是采取败开阴暗面的办法,也是情有可原的。但面对着一种不可回避的生活真实,我不能简而单之地把应试“诀窍”里的大实话告诉他而了结这个话题。我清楚,如果只是以主题“积极向上”来要求他,就等同于告诉他只有写“阳光灿烂”才是健康主题,而这显然毫无说服力。何况,如此说真话的作文比起满口假话骗取高分的那些虚伪之辞,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于是我用了整整一节课来讨论这篇作文,给它以足够的肯定,目的是倡导“说真话”。 师生间酣畅淋漓地对话,着实痛快。从此,“做真人,说真话”使作文中“禁忌”少了,“真实”多了。

正在喜悦之际,又一困惑袭来。

学生随笔中写到一件事,和母亲一起上街买菜时,看到一个小偷正拿着长长的镊子掏包呢,忙于抢购折价品的妇女全然不知。这个学生就很想过去制止,但被母亲拉住了。母亲严厉地说:“别多管闲事!”这位学生也只好作罢,但心里一直憋得慌,就和同学讨论起来。讨论的结果是:一、别人不管,你管他干什么?二、这年头,做好事惹祸上身的例子太多,别自找麻烦。三、小偷们都是一伙的,你势单力薄,对付不了。四、这样的事情多了,你能管多少?思考的结论是有足够的理由不再为自己的退避而自责了。

阅过随笔,我的心情很沉重,也很困惑:这也是真话,也是某种“真实”。但如果我们就这么“真”下去,岂不是邪恶越来越猖獗,正义越来越无助?这世界还可以为明天留下几许希望?

因为我极力倡导“我手写我心”的文字,便以课下随笔的方式,给重重束缚下的心灵以解放的自由,让他们写“放胆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并把它视为作文教学的起点。学生极欢迎这种做法,他们麻木已久的心灵动了,囚禁已久的情释放了,真心情伴着好文笔喷涌而出,作文教学一度呈现鲜活蓬勃的局面。但慢慢地,我在随笔中读到许多难于释怀的悒郁和低沉的叹惋,甚至深受社会上盛行的风气影响,表露出来的是低下粗俗的真实,猥琐庸碌的迷茫。同时玩世不恭、得过且过、格调低下、言语粗俗甚至心底阴暗得叫人吃惊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那些大人可以狼狈为奸买官鬻爵,我们选学生干部不可以拉选票?为什么大人们可以明目张胆吃喝嫖赌,我们不可以恋爱?某人说一句稍稍“高调”的话,就被当作怪物,遭遇一脸的不屑。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总好像是说着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和学生的所做所言所想格格不入。许多人的真实心态是:这年头,信仰是什么玩意儿?除了钱,还有什么可信?

这样的“真实”,着实让为师者失望、难堪和困惑。我们不是倡导真实吗?我们不是反反复复疾呼解放学生的心灵吗?我们不是一直把说真话、做真人视为一个不可抛弃的目标吗?可为什么在学生把“真实”暴露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竟如此不是滋味?进一步说,这样的“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吗?我们所说的“求真”,到底如何定位? 真话、真人、真事、真情,等同于“真理”吗?

其实,教师的两难正在于此。我们希望学生写真话、真人、真事、真情,却不能回避“真”中暴露出来的价值取向。而作文随笔中的价值取向,显然又打着极深的社会现实印记,是社会畸形价值观念对教育的直接冲击和影响使然。明白地说,价值取向的问题,首先不是作文本身的问题,而是人在生存环境的外干预、个人成长的内建构下长期形成的观念问题,或者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不能抛开他们思想、情感的实际去刻意灌输,不能强求他规定他必须怎样立意,我们当然也不能因为受不了这种真实而掉头回避。但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这样的真实。我们必须去引导,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坦然地面对,学会把问题思考得全面些、深入些。我们既不能扼杀他们关注社会的激情、感悟人生的愿望,又要让他们在认知、感悟、理解、思考中有新的超越。我们该做的,是潜移默化而非限制规定的引导,是润物细无声而非放任自流的滋养。

我要说的是,尊重学生真实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滋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追求永远不相悖。只是里面有一个限制与放松的“度”,有引导与滋养的艺术。为师者的角色和使命,使我们总是处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在真实存在与内心期望之间,在失望与帮助、支持、扶植一个生命成长的责任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说真话”的路上,规定限制容易,放任自流容易,引导滋养最艰难、最重要,也最见教育者的真功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