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的笔下认识了怎样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的笔下认识了怎样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被一些学者称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对于喜欢罗曼罗兰的朋友,此书是“必读”品;而对于喜欢贝多芬的朋友,这属于“选读”品。其实罗曼.罗兰还写了另外两部经常提到的传记《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1866-1900)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罗曼罗兰除了在文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一位专家,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罗曼罗兰十六岁以前他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熏陶主要来自海顿、莫扎特。而在他接触到了瓦格纳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后,那些优美的旋律就从此占据了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风港。

罗曼罗兰笔下的人活得都很痛苦,而且都是自己选择的痛苦。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灾难。

贝多芬的音乐与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罗曼罗兰是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他认为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灵性”。罗曼罗兰在那时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了,都在研究贝多芬。这足以证明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对于罗曼罗兰的启示是多么的重要!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罗曼罗兰显然被贝多芬强大的精神体系所折服,他相信贝多芬是属于那种从内心向往快乐的人。“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妥协他不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一流的传记。我国著名的傅雷先生是它的中文翻译。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名人传》完全超越了传记,成了永远的经典。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我当然不奢望自己能从这本书里获得认识世界的钥匙。但是却让我感同身受着三段痛苦倔强的人生。

没有人能像罗曼罗兰这样描写贝多芬,因为他一支极尽还原的笔,贝多芬活在我们的眼前: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
他的双眸具有强烈的震慑力,放射出粗野狂放的光芒。蓝灰色的眼珠往往会因兴奋或愤怒而张得很大,在眼眶里转个不停,而眼珠大多数时候都将他内心的忧愁展露无遗。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
据莫舍勒斯英国钢琴家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当朋友看到他沉浸在痛苦中时,需要竭尽全力才能忍住眼泪。
一次,一个朋友在一家小酒店里喝酒,他正坐在角落里,紧闭双目,抽着烟斗,仿佛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朋友与他寒暄两句,他凄惨地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本子,用聋子常有的尖叫让对方写下他要说的话。他的脸色经常会变化,面部肌肉隆起,青筋暴露,眼露凶光,嘴唇抖个不停。这副可怕的表情往往会将别人吓得灵魂出窍。这是因为他创作灵感突然出现了,或是他弹琴弹得太投入了,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这是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粗糙的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到生活中的某类人,:疯子抑或天才。
这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他的痛苦从童年开始,贯穿一生。他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一八一零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乎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两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
正如我们所熟识的句子: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
贝多芬,是大师中的大师!他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却屡遭失败。后来,他不幸耳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者来说无非是心灵上的摧残,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而是更顽强地投入音乐里。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乐章,并且保留着自己不屈不挠的高昂斗争精神。“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罗曼罗兰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事实上,后来在《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中,罗曼·罗兰认为年轻时写的《贝多芬传》不够成熟,过于崇拜偶像,而新作中才算是比较理性地认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1
0.0 欧美明星 - -
我被吓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