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如题所述

1、夯基固本,彰显特色。有了国家、省、地方的多重政策支持作为坚强后盾,作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人,就应该勇于担当,抓住机遇进行发展。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要加强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戏曲的接班人。

以名家传戏来传帮带,把各剧种的艺术精粹传授下来,彰显各剧种的特色,也唯有特色,才能独树一帜,才能历久弥新。

2、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在振兴地方戏曲的过程中,避不开对传统戏曲继承与发展的讨论,以及戏曲创新的争论。面对这个问题,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科学的发展态度。

活态艺术,是历代艺术家的不断再创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结果,今天的戏曲发展同样要关照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但是,必须警觉的是,发展不是随心所欲,必须守住自己的根脉和剧种的特性。彰显自身的美学特征是评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标尺。

扩展资料:

1、传承学习的前提是有相应的资源和对象,如果没有将对象厘清,没有将资源充分的挖掘,只是一味传承,也是不充分和不完善的。要积极挖掘一些传统剧目,做好剧目整理工作,将那些接近历史边缘的有价值的剧目和选段及时拯救,做好挖掘整理留存的工作。

2、像天津开展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对传统剧目进行拯救保存,抢救了一批已失传或接近失传的传统剧目,这种工作可以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还可以开展京剧老艺人的口述史工作,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京剧的认识和毕生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保存,作为资料永久的被铭记,让后人可以更加方便和广泛的进行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4

本人觉得应该传承戏曲本身的精髓现代人们对戏曲的渐行渐远源自对于戏曲本身的生疏,比如说人人上学都学唱歌,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唱戏曲,为什么样板戏在全国唱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重视与普及,戏曲要传承,其主要是要国家重视,地方普及,让人们从小认识戏曲,才能让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戏曲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当然需要我们去继承传统、去发展传统,但戏曲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对它的传承发展自然离不开观众,必须要满足观众所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产品,戏曲艺术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而随着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甚至民族不同,社会公众对这种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从不断创新中更多地提供满足观众所需要的高质量艺术产品,努力做到传承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不断地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才会更符合观众“口味”。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是从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渐丰富;二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演出,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可见,过去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可以说都是由历代戏曲艺人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在不断地碰撞与磨合当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这足以体现出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离不开创新。

而对于当下来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公众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同样已经具有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若仅仅是把过去的戏曲艺术“照搬”出来,就很可能难以符合公众的“口味”,也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戏曲艺术进行创新,既要传承发展这门艺术,体现中国戏曲文化,又要满足当下公众的需求,以便获得更多观众。而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方戏曲剧种,还要尽可能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创新,关注当地群众对戏曲艺术的“口味”。这样,才有利于各剧种薪火相传,也对推动不同剧种流派交流切磋、融合创新提供条件。

我们不忘戏曲艺术的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方式,也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如果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戏曲艺术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因此,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在继承中不断摸索与探讨,创新出符合时代特点,满足公众需求的戏曲艺术作品,这才是真正地传承发展戏曲艺术

第2个回答  2020-04-24

很多剧种传统剧目的重排由折子戏、单本戏向连台本戏过渡,由传统经典剧目走向优秀剧目,力求尽可能保存传统、全面展示。创作者只能新“捏”——“捏戏”,用符合昆曲规律的手法,运用传统程式,把“案头”立体为“场上”。可以说,这些全本戏、“新老戏”走的都是“整新如旧”的路子。

这样的一种创作或者说“捏戏”“新老戏”,已不止于传承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思潮的进一步深化,是该思潮向新创领域渗透、诞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当下整理改编传统戏的新古典风气(即着力回归传统又符合当下观众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也“蔓延”到了新创剧目领域,使其也依秉传统戏思维、折子戏思维来创作。原创与整理改编的界限在悄悄淡化。2016年上海昆剧团新创昆曲《南柯梦》遵循传统戏的创作规律来写与演,呈现出了“写新如旧”的特色,使汤显祖之“临川四梦”得以完整呈现。这已不止于传承传统,而是挖掘传统,使那些湮灭的传统剧目得以重现。

例如:《目连救母》保留了古老而独特的莆仙戏表演与音乐艺术(曲牌和锣鼓经),有大量的形式、程式是剧团中青年从业者未曾见过的(“银奴吊”与“蛤蟆拜”更仅见于这个剧目),因此,该戏的复排不仅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技艺,而且在老艺术家的倾囊相授下,演员与乐师的技能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这样一股复古的风潮使戏曲更接近本体,让更多人更深地认识传统。近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中就出现了“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养”,旨在改善当前古老戏曲样式如南戏、杂剧、昆曲等现存剧目的整理改编及新创剧目创作方面人才严重缺乏的困境。可以预见,随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新老戏”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

第3个回答  2020-04-08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第4个回答  2020-04-24
中国的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其所在内涵与外延,在表现形式及所表达内容,展示出的风格与呈现的色彩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领域里都较为独特,戏曲音乐则更为突出,形成了与世界尤其是欧洲音乐截然不同的风格。在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剧情的展示由戏曲音乐来配合完成,它推动着戏剧剧情的发生发展及衬托矛盾冲突的急剧化,它与戏剧表演紧密贴合,并为其服务。凡是流传下来较为经典的戏剧不仅有优秀的剧本,而且有其独有的音乐。

1 辩证的理解戏曲传承、创新发展与保护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科技的时代里戏曲艺术的某方面还是存在危机的。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保护,提倡传承,并且认为戏曲艺术的危机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创新与发展。但在笔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较多的“非文化遗产”品类之所以最终走进了“保护名录”里,就是人们一直用自己以为的创新,将现代的理念与科技技术强加在传统文化的这片净土之上,将原本具有独特风格,独具文化价值的传统艺术搞得“四不像”很多的戏曲都是经过历时长河的冲刷和沉淀,留下了它独有的韵味和别样的风采。当今的人们却因着“创新”而去改变它。那么这种独具历时色彩的文化的消亡将是迟早的事儿。如今QQ 微信就像魔咒一样遍布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戏曲艺术则需要“保护”才能发展,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发展不是保护,而是传承。

2 传承对戏曲艺术延续的重要性

所有的戏曲的形成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语言等。它是由这些因素互相影响,而逐渐发育,在不断的完善进而走向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戏剧。这也就是戏剧独具的“乡音乡情”离了乡音乡情就会淡化。就像安庆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人唱就是地道的黄梅戏独有的感觉和韵味儿甘肃人、湖北人、也都能模仿,也都唱,但怎么唱就是没有安庆人那样的,淋漓尽致,那样的惟妙惟肖。因此戏曲文化与戏曲艺术要发展就需要很好的传承。

“创新”的颠覆戏曲文化要防止,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都以创新为生存,创新求发展,来作为口号,并付诸努力,因此戏曲文化也没能例外,当然这对当下社会大部分行业都是好的。但戏曲文化当下的“创新”就真的是“创新”吗?举着创新的旗帜,将戏曲从表演形式上,舞台布置,灯光音响,音乐搭配等方面“创新”个遍。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