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等名企实习标价上万,是什么助长了求职机构的势力?

如题所述

供求关系决定一切,现在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是有目共睹的,不要说这样一些名企的实习了,一般稍微大型一点的工作的实习也都很难进。

BAT等名企实习标价上万,实际上反映的出是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竞争激烈性。我们来看一下供求关系。当前,BAT等名企的实习名额是有限的,相反的,想去BAT等名企实习的大学生数量是庞大的。物以稀为贵,所以就产生了求职机构明码标价这样一种情况。

名企在招实习生的时候,一般由两种渠道,一种是官网申请的渠道,另外一种是内推渠道。相对来说,官网上申请的人数多,竞争压力大,能被录入的概率相对较低。内推渠道申请的人数少,但能被录用的概率大。

能够加入BAT这样一些企业实习,这一段实习经历将会是学生以后求职简历上非常重要的一笔。如果你表现好的话,甚至有可能留下转正。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大学生们都非常向往。

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花几万块钱的代价,能够进入到BAT等名企中实习,即便没有学到技能,感受一下名企的工作氛围,结识在名企里面的工作人,对于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也是划算的。所以这个世界对又穷又懒的人是越来越不友好。

在官网申请渠道没有通过的情况下,中介机构打起了名企实习OFFER明码标价的主意。大学生和名企都有各自的需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助长了求职机构的势力。

——————————————————————————————————

非典型的天蝎理工女,数学小硕,时而呆萌如兔,时而一丝不苟,经常干些囧事,做事喜欢极致。欢迎勾搭(微信号:momoa234),一起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4

一个小小的实习机会居然被中介炒作到了上万的价位,到底是谁助长了这样的气焰?之所以这种天价的求职中介费用会出现,就是因为社会上对于这方面的需求量过大,机会和需求人数的比例相差过度,因此就会导致商家恶意涨价。

就像是现在的房屋中介和票贩子一样,正式因为自己需求量过大,才会导致商家看到了商机,就把自己手中的资源形成了商业的运营模式,导致现在机构之间的竞争变大,最终使得“爆款商品”(名企实习资格)卖上了天价。

总之,就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去名企,自己之后的职业生涯才会发展的更好,就好比很多人想上名校,最终出来能够好就业是一样的。我们一直都在想今后会有什么好处,但是始终没有考虑当下我应该做什么事情。中介就像是留学中介一样,想要满足你想要进名企的虚荣,或者是抓住你内心的弱点,但是最终钱堆出来的机会,你能接得住吗?

毕业生面对实习期到来,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工作习惯,适应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士的过程,并且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能够去名企实习固然是好的,但是最终都是取决于自己是否具备过硬的能力,这才是能陪伴自己最久的东西,一味地寻找名企的机会的时候,不要忘记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积累自己的经验,沉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帮助你走得更远。

第2个回答  2017-10-24

看了近期有关BAT等名企实习以及内推机会被中介明码标价出售,引发大家讨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3方面内容:

1、实习机会的高附加值。毕业生在名企实习,不仅能够为履历添彩,更重要的是名企必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规范的内部管理和工作流程以及业内的顶级牛人,通过实习看到过优秀的企业,会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预期,同时,实习中建立的人脉,将对毕业生整个职业生涯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家都有参加实习的需求。2、实习机会的稀缺性。全国名企就那么多,如果再加上专业限制的话,每年实习机会基本固定,面对其高附加值,不可能每一个毕业生都获得这样的机会。一旦资源稀缺,并有大量需求,就可以由此赚取利润,因此,吸引中介大量涌入。

3、招聘信息的不对等。在报道中提及,很多实习或面试机会都是企业内推的形式,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很难有渠道获得内推的招聘信息,就算偶尔获得一到两个机会,也不会有中介收集得那么全面。因此,中介具有大量的内部信息优势。

因此,我认为,由于名企实习产生的高附加值和稀缺性,使得中介凭借招聘信息的不对等的优势,将兜售实习机会的业务越做越大!

第3个回答  2017-10-24

这条新闻是这样的,有一些中介结构将实习机会明码标价,甚至表示“可内推,保证有offer”,费用在一万以上。这些实习机会包括以高学历高含金量著称的投行和咨询公司,BAT还有国内的一些快消品和互联网公司。费用从5万到1万不等。题主可能觉得这是一股不正之风,我觉得并不是。那到底是什么推动了这种需求服务的诞生呢?(1)BAT等名企的实习有价值

有需求又有供给的地方就会催生定价和交易。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呢?很明显,名气的实习岗位太有吸引力了。外界一提到BAT、高盛、摩根斯丹利都会肃然起敬。试想一下,有这样牛逼的企业为你的简历背书,可以给你以后的求职生涯添砖加瓦。同样是在大学里学习成绩差不多,在学生会、社团担任的职务差不多,如果其中有个人在BAT实习过,他被录取的可能性最大。(2)信息的不对称性

这些中介机构宣称这些实习机会是内推的。内推以为着有些岗位并没有挂到人才网上公开招聘。而是内部员工进行推荐。这个时候内部员工就成了关键人。内部员工掌管着简历进出的渠道。同时成功推荐,内部员工还可以拿到推荐奖金。也就是说,内部员工因为有内部信息,变成两头通吃的角色。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这个信息有价值。(3)对于价格

正是因为岗位的稀缺性,有这样一个实习岗位,很多人竞争的话,可能中介机构会给那个出价最高的人机会。也就是说岗位定价变成了一场拍卖会。最后中介机构赚的盘满钵满。所以不管在哪个年代,有内部消息的那个渠道通常有资源优势,因为有资源,所以昂贵,无可厚非。

第4个回答  2017-10-24

其实,我觉得这个主要就是学生“虚荣心”助推产生的市场。

1、学生觉得名企实习经历能够增加就业筹码。

很多学生认为,能够拥有名企实习经验,能够为自己将来找工作增色不少。如果表现优异,没准还可以留在这个名企工作。所以,支付一定的金额用于支付中介费,学生一般也能够接受。

如果这个企业特别好,学生本身又有非常强烈的意愿,那么标价万元的市场也确实是可能存在的。

2、名企降低招人成本,一般不会拿中介费。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中介公司的原因肯定不是中介费,他们一般也不会去拿这个钱。选择中介公司去招实习生,企业也是希望降低招聘成本,毕竟安排自己人事去逐个筛选的话,人力成本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对于实习招聘这块,特别是大企业,一般都不太乐意在上面花心思,而是直接委托中介公司去做。

3、两厢需求,再得点好处,何乐不为。

对于中介公司来说,能拿到名企的实习需求,又有大量的学生有实习意愿,当然愿意去做这个事情。由于供需差别较大,所以自然会想收点好处费。

不过,对于推荐学生这个事情,中介应该也是有考量的,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肯定有要求。否则,输送的学生素质太差,也不利于他维系跟企业之间的关系。

所以,拜托大学生们醒一醒,仔细想想这个事情是否值得。我个人觉得,与其去大公司倒茶送水,不如找个地方踏踏实实学点东西。毕竟,找工作最终靠的,还是个人能力,而不是什么工作履历。

专注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苏苏快跑,邀你一起关注教育问题。欢迎关注“苏苏快跑”微信公众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