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时代应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

如题所述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1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
主要成就老子的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叫做《老子》。思想大要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宇宙观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有”又起源于“无”。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守柔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第2个回答  2017-10-11

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第3个回答  2017-10-11

1、树立理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摆正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爱国主义)孔子和儒家的要求是“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达到齐家、国、平天下目的是外王。摆正人与他人的关系。
(仁爱精神) 。讲求仁、爱、礼、忠恕、诚、孝、中庸、平等、义重于利等道德原则。
4、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5、个体修养(浩然之气)。
面对当代世界许多严峻问题,世界人们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方法,但是是治标而不是治本。治本的办法是从道德入手,改善人性。如果每个人的作为都符合道德规范,那人与人,人与自然许多矛盾便自然化解,前途才会光明。道德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智慧。而孔子的思想,正
具备了帮助现代社会构筑道德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4个回答  2017-10-11

 1.自然观中蕴含的“无为”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自然有两个意思,一是具体的大自然,指山河大地,森林河流;二是自然规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六章)所谓“自然”就是不借助任何外力的“自然而然”,事物发展的本来状态,因此称为自然性,这是道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我们要顺应自然而为,常常就能够成功。我觉得老子这句话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成功要靠自然之道;二是自然之道能让我成功,这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三是自然孕育万物,天地间的一切功劳都应归于自然。其中前两层意思较浅,第三层意思是才是重中之重。基督徒一般做事情的时候都说“你的道途义哉,诚哉!”这也符合道家强调的对自然界怀有感恩之心,要遵循自然之道。

  2.生态观中蕴含的“无为”思想。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运行方式,尤其是自然界,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要无辜伤害自然万物,要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应该积极地补偿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的“无为”,是一种“善为”,要“敬畏生命,慈爱万物”。他要求我们要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爱护自然万物。人是自然界的人,我们要树立生态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正符合了我们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见,老子的“无为”思想对我们构建生态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子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说明了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自身遵循的道,即客观规律,人们对此不应也不能妄加干预。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而“为”,这样才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践行,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生观中蕴含的“无为”思想。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中国哲人不懈的追求方向。而《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谦下不争、谨慎进取、笃静守虚、宽以待人、超脱世俗的良好品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明确指出了水的三个品性是合于道的:一是柔,以柔克刚;二是处在大家都憎恶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又不争强好胜。这也是《老子》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学会以柔克刚,随方就圆而不争名夺利,甘于处在人之所恶的下位,学会忍辱负重,因此是最上等的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做到。老子还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强调人的心境处于一种宁静空灵的状态才是最美的状态。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心灵难免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得闭塞不安,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致虚”、“守静”,才能达到修身、净心的目的。

  在《老子》中,这些不仅是要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所应持守的方法论原则,也是人们应对人生问题应当持有的人生态度,以实现“无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