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名家是怎么解释“仁者无忧”的?追加分100!!

比如语言学名家王力,于丹,丁声树等等~~~

这要从什么是孔子心目中的“仁”说起。
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它既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治理国家的最高法则。
首先,“仁”是儒家对于“君子”亦即有道德的人内心修养上的要求,如:
“克己复礼为仁。”
那如何“克己”呢: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可见,仁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是非常慈善、宽容、平和,绝不会为了别人小小的误解或冒犯而心存芥蒂甚至耿耿于怀,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长荡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心态自然就能做到“仁者不忧”了。
其次,按照儒家的“入世”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者只要有可能,就要推己及人,把爱心,把“仁”的思想行为普及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如: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用今天通俗的话说,一个“仁者”就应该像雷锋那样,关心别人,天天做好事。这样的人,肯定跟别人的关系极为和谐,而他自己也就不会树立敌人,正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所以孔子又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能下决心做到仁,那么,一切行为都合理,就不会跟别人结下怨仇了)
由上可见,孔子说“仁者不忧”是有道理的。而且由于“不忧”,寿命也就长了,所以孔子又有一句名言:“仁者寿”。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忧”是指不要为一己之私利而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甚至机关算尽,而不是提倡大家都来当“马大哈”,毫无忧患意识。对于仁者来说,该忧时还得忧。从大的方面说,忧国忧民就是应该提倡的,而且还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小的方面讲,对于自己学习、工作甚至一生的安排也要有个长远的规划,不能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从更小的方面讲,就是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得有计划甚至精打细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这些该忧的地方也不忧,那就反而留下将来想“忧”也来不及“忧”的祸患,这就是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有人以“善愁的人类”为主题,写过一篇论文,它恰好写出这一时代人们的心境。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恐慌的世界,要保持正常,就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心灵,否则便会陷入狂热、急躁、焦虑之中,生活就全受害,也不适于工作。有一种毒素会慢慢渗入我们的性灵,在不知不觉间就把我们麻痹了。

有些事我们应该担忧,至少也该关注,不过这些事都有危险性。所以我们要用头脑来想.不动情绪,更不应凭想像。而且问题就在于我们对许多事情所表现出的担忧,其中大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这实在是一种浪费。

像我们这样担忧,把世界上的烦恼全都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是无用的。因为这负担太大、太重了。同时不要忧之过早。

因为我们要忧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只应为实事担忧,不要杞人忧天。有些事情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它们即使发生,也许会引发旁的事,转移背景。因而结果也不一样了。几年以前,我在英国一处宅第走走,我看到随处都有“随手关门”的字样。我觉得这四个字很富于哲理,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由此我受到启发,对于过去的忧愁、怨愤、挫折,就让他过去吧。 英国政治家劳·乔治认为他自己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很小就懂得,当他走过一扇门时,就杷它关起来。我们要让死人埋葬死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昨天封闭起来。因为我们没法走回头路,因此,我们为什么要活在过去的日子里呢?把过去的事再重演一遍?使我们的心头负担再加一倍?再多流一点无用的眼泪?此外,我们一定要学会扔东西。要把紧贴在手上的毒虫扔掉。在没有咬自己以前,就把它扔进火里了。有许多念头和情感是有毒的,像牛蒡草一样粘在你身上,像蜜蜂一样刺你。有一个智者说:浮荡的生活如同在地狱里,而有定向的生活则如同在天国里。多少钟点、多少日子滑过去了,可是我们不知道做了些什么!我们就是在慢腾腾地,在呆滞、不可捉摸之中团团转,从而使我们因困乏而倒下来。假使我们不好好下决心切除心头的死结,把事情真正做出来,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像上吊一样,吃惊而又慌乱。假使我们能下定决心,则或成或败,都能使我们受益。成则对我们有所造就,败尽管会伤害我们,但我们倒能从中吸取教训。错误的决定固然为此而付出很大的代价,可是最坏的错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决断,飘忽浮荡。

“忘记背后的”,这实在是一种很高明的艺术。否则过去的事就阻塞现在,也刺杀将来。写这话的人觉得过去的许多事中,有些太伤心,很难忘记,他就用力把它们扔下,往前赶,“努力前面的”。有一位哲人说得最好:“不该记住的让我忘了吧。不该忘记的让我记住吧!”我们不一定到了春天才去打扫家室。不妨把旧的回忆加以分类。把乱七八糟的杂念摒除,否则这些杂念会把我们的心灵挤破。要控制自己的回忆是不容易的。快乐的回忆和悲惨的回忆同样会伤害我们,只是其方法不同而已。但是要使它们不伤害自己的情绪还是办得到的。只要把它们像画一样挂在墙上,就不会使我们伤心了。

有一次,有个朋友写信给林肯,说了几句残忍虚假的话,而且还逼着林肯,要他答复。林肯说:“我觉得这样的办法永远不会有什么意思。”他对这种事情一点都不在乎。他实在是聪明,他不恨时方.也不发怒,这是只有少数人才学得会的。不要发愁!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信心。如采用得很正确,而且很有诚心.它可以治愈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如果我们懂得这门艺术,而且实际加以运用,就能倍增神奇。赐给我平静的心境吧!尽管尘世不能给我平静的心境,但如果自己拥有了平静的心境.旁人也不会夺去的。可是平静的心境确可以使我们坚定,意志集中,头脑清新,对眼前的问题有一个沉着、全盘的看法;也使我们可以看清周围的环境,忘却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持久的事物上去。这样一来,就可以治愈心头的创伤,增添力量,开拓心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1
  仁者无忧——于丹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24
儒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仁者无忧是指对别人仁爱,宽恕,你就可以无忧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