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勤奋好学而功成名就的例子,简要概述一下

同上

,王羲之与"墨池"
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事例
2,达·芬奇画蛋 (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3,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4,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古往今来,勤奋是人们获取成功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唯有勤奋,才能创造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辉煌。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浸在数学中,常常废寝忘食。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窗口面对塞纳河,由于他经常勤奋钻研,通宵达旦,夜间航船的人们常把它当作航标灯。他的学生漠泊桑,从20岁开始写作,到30岁才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在他的房间里可以看到草稿纸已有书桌那么高了。还有很多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勤奋!

我们的祖国之所以繁荣起来,和人民群众的勤奋是分不开的。曾几何时,人们一贯的唯我独尊,使中国有了上百年的耻辱。如今,人们觉悟了,勤奋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创造自己,改变自己,才使中国一步步走向成功。

归根结底,中国人民惟有勤奋,才能抹去“东亚病夫”的牌匾,成为响彻世界的东方巨龙!人们惟有勤奋,才能成为人上人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2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小时候即使在冬天也坚持抄书,曾到百里之外请教老师,长大之后从师求学,家中贫困,然而毫不羡慕富家子弟,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遂功成名就,学有所成

参考资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

第2个回答  2010-06-22
匡 衡:(生卒年待考),字稚圭;东海兰陵人(今山东苍山鲁城乡,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著名西汉经学家。
匡衡自幼勤奋好学,但由于家贫,晚上连油灯也点不起,他见邻居家灯火通明,就在自己家墙上凿了一个小孔,让灯光透过来借以刻苦读书。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凿壁偷光”这一寓意深刻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同邑有一大户,家中豪富,藏书很多。后来,匡衡自愿为其做佣工,不要报酬。富户感到奇怪,问他缘故,匡衡表示愿尽其藏书。富户听后颇为感叹,遂取出藏书供匡衡攻读。顽强的学习毅力,使他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后来匡衡跟著名学者后苍学经,对《诗经》有深刻研究,特别对经学有精辟的见解。据传当时流传者“匡衡说诗,解人颐。”由于才智过人,博古通今,经学绝伦,功成名就,位列三公,成为一代宰相。
他善于讲《诗》。一次他与别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别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穿着鞋溜走了。
匡衡曾做过小官,地位不高,加之汉宣帝不大喜欢儒生,他便被派到地方任职。当时长安城内很多学者给汉宣帝上书,请求将匡衡留在京城,但皆未被采纳。
汉元帝即位后,匡衡被调回京都。汉元帝经常让其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他曾上书汉元帝指出:百姓生活十分贫困,而许多官吏却贪赃枉法,大肆搜括民财,一味追求享受;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廉耻,大搞裙带关系,阿谀奉承等。匡衡建议朝廷压缩开支,考订国家制度,整顿朝纲,得到汉元帝的重视和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其建议的实施却收效甚微。
匡衡历官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丞相。后封乐安侯。

李绅从小家境贫寒,寓居惠山读书。惠山寺的香火梵音和天下第二泉甘洌的泉水熏陶了他的心田。他勤奋好学,读书不倦,常常悄悄潜入惠山寺翻阅经书,以致被僧人们误解而遭殴辱。苦寒换得梅花香,后来李绅考上进士,功成名就。
李绅六岁丧父,由母亲卢氏教以经义,15岁读书于惠山。年轻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即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颂的两首《悯农》诗,其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脍炙人口,所以被后人誉为“悯农”诗人。

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804),李绅第二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的《莺莺传》作《莺莺歌》,两文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效力国子监非其所好,于是辞官,离开京城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又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809)赴京城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当时元稹和了12首,白居易本着这个精神,写诗50首,并把这种新体诗命名为《新乐府》。

元和十四年(819),李绅升为右拾遗,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一起被誉于当世“三俊”。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824),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