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元宵节烟花的诗

如题所述

描写元宵节烟花的诗如下:

1、《元宵》

作者: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译文:

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

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

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2、《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译文:

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3、《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

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唐代的元宵节与元宵诗:

自唐代起,元宵节节日元素逐渐摆脱了以往迷信禁忌的神秘氛围,不仅在宫廷,而且在民间也日益普及,并逐渐转变为狂欢娱乐型节日。盛大、狂欢的节日,给帝王贵族、文士骚客巨大的创作灵感和欲望,因此留下了大量与元宵节相关的诗歌。

据粗略统计,清人辑录的《全唐诗》收录的唐代2200余位诗人48900多首诗作中,与元宵节相关的诗歌就有66首。

诗歌创作者,则上自皇帝,如唐玄宗、唐文宗,下至普通文士骚客。他们借助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幅月色灯光、火树银花、宝马香车、歌舞达旦的栩栩如生的元宵节盛况画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6

描写元宵节烟花的诗如下: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5、宝马雕车香满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9、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元宵节介绍: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