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重点指明长城)?

如题所述

长城历史上的作用是军事防御工程,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18世纪的时候,法国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个人就是伏尔泰,他不但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而且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对中国长城做出了以下评价:

“早在基督纪元以前的200年,中国就已经建造了长城。但是它不但没有挡住鞑靼人的进攻,而且还成为了一座恐怖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只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而不是其优秀的本领。”

不可否认,有关长城的负面历史有很多,孟姜女哭长城也好,劳民伤财也罢,都为长城蒙上了一层阴影。去过长城的朋友心里也会有这样一种疑问,他是如何抵御外族入侵的?

古代君王们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去修建长城,究竟有没有必要?

18世纪的伏尔泰,称呼长城是恐怖纪念碑,但后来的西方学者却认为:长城才是害惨了整个欧洲的罪魁祸首!

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军事防御工事,从外形来看,这就是一道高大的、坚固的、连绵不绝的城墙,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远不止城墙这么简单。

长城的修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做“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美女一笑,令人点燃烽火台,戏弄了一群诸侯,最终上演了“狼来了”的故事。从此,周王朝进入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修筑的第1个高潮期,各路诸侯们为了守卫自己的地盘,开始拼了命地修建长城。但此时长城的长度比较短,自然也谈不上雄伟壮观。

一直到了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了抵挡来自匈奴的进攻,秦朝开始将之前的长城连接和修缮起来,从此之后长城有了另外一个称呼——万里长城!

明朝时期,长城的修建又进入了第2个大高潮。此时的长城,建造得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雄伟辽阔的长城,大都是明朝修建的。

清朝统治者虽是攻破长城入关,但也修筑了长城,而且规模还相当大,其修建范围几乎囊括了淮河以北的所有省份,最密集的区域则是黄河以北。

由此来推算的话,中国长城从西周开始修建,一直到了清朝结束,前前后后一共修了2000多年,其总长度也绝非大家所认为的一万里,毕竟仅仅是大明王朝修建的长城,长度就达到了8851.8千米。再加上其它朝代所修建的长城,其总长度早已经突破了2万千米。

如同巨龙般的长城,其分布范围自然也非常辽阔,无论是华北平原还是东北平原,亦或者西北地区都有着它的存在。

正如法兰西学者伏尔泰所说

能修建如此辽阔浩大的工程,足以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耐力!

这句话并没有错,然而万里长城的修建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无上智慧!

首先,在那个没有任何钢铁机械的年代,中华民族能够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起万里长城,这足以展现出了我们高超的建筑水平,也许“基建狂魔”的血脉就是在那个年代觉醒的。

其次,纵观整个万里长城,其分布位置竟然非常精准地落在了400毫米降水线上!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400毫米降水线以南,水量资源丰富,可以种植农作物,但是400毫米降水线以北,农作物就很难生长了。

400毫米降水线也叫做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是一个近代地理名词,但是几千年以前的华夏老百姓就已经能精准地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了。那个时期的老百姓,或许并不明白“降水线”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知道,这条线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交融的集结点!

这是一条关乎中国历史脉络的分割线!

长城的作用

有人说长城就是用来防御的,顶多能算成防御线,其实不然!

长城不但可攻可守,而且还是一条和平线!

长城的高度虽然不高,但绝不是少量游牧民族可以攻破或者翻越的,而长城最大的防御用处就在这里。

没有长城的时候,少量的游牧民族骑兵随时都可以南下中原,完成一次“0元购”。中原士兵根本追不上这些人,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抢个心满意足后掉头就跑,中原士兵也只能“望马兴叹”。

但是有了长城之后,他们就没有任何办法了。毕竟历史上那种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游牧民族大军进攻中原地区的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的。

然而即便面对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长城也可以起到它的用处。长城上有烽火台,只要发现大规模游牧民族入侵士兵们白天可以点狼烟,晚上可以点烽火,能够及时地传达军事信息。

哪怕是游牧民族的军队攻破长城,也根本不用惊慌,这是为什么呢?

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他们必须速战速决,然后带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原路返回。否则的话,他们就会被中原士兵“包饺子”了。

对于驻守在边关的士兵来说,长城就是高速通道。哪里出了问题,士兵们可以在城墙上快速移动,其效率要远远地高于游牧民族的战马。

举个例子,如果游牧民族从山海关攻入中原,他们抢劫之后,必须要再次通过山海关离去。否则的话,驻守在这里的守城士兵就会迅速堵住长城的缺口,然后将游牧民族围困于长城之内。

然而长城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防御,而是和平!为什么这么说呢?

别着急,来看看长城的第2个重要作用——经济阀门!

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确实很强,但是他们却有着无法克服的“硬伤”。他们居无定所,不会耕种田地,也不会冶炼技术,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没有盐。

尤其到了冬天,北方天寒地冻,很多牛羊都无法安全过冬,更不用说人类了,所以冬天时他们会迫切地需要粮食。

如果遇到不堪一击的中原政权,游牧民族自然可以去抢,但若是遇到实力强悍的中原政权呢?他们便只能去买或者交换了!

游牧民族想要崛起,就需要金属,需要武器,游牧民族想要生存下去,就需要粮食和盐巴。但这些战略物资的价值却是非常高昂,也正是因此,催生了一种行业的崛起——走私。

但是随着长城不断的修缮和完善,所有商路都只能通过长城上的一道道关隘,才能进入中原地区。

于是乎,长城便成为了经济阀门!

游牧民族再想走私已经不可能,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经过长城关隘,不但要报备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情况,还要一分不少的上交关税,这种情况自然是中原政权所渴望的。

第一,他们可以收取关税,提高王朝的财政收入。

第二,他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游牧民族从中原地区买走了些什么。

这些商品的清单往往能说明很多问题,假如说游牧民族开始大量采购铁器,甚至是武器和盔甲,说明战争就要来临了。

第3个用处是最关键的!凭借长城,中原政权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游牧民族进行经济制裁。

相信大家对“经济制裁”这4个字,都非常熟悉,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经常玩的一种套路,虽然很令人反感,但确实非常有效。

一旦中原政权通过长城对游牧民族进行经济封锁,游牧民族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难熬。也正是因此,每当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签订某种协议时,总会带上这样一句话——保证双方的正常贸易!

综上所述,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修建长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压游牧民族政权,也不是单单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而是为了双方能够稳定边防,促进贸易。说白了就是为了两边都好,所以说长城是一道和平之墙!

就好比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一个何等魄力的人,但是他开创了大明王朝后,却开始拼命修建明长城。

难道是朱元璋打不过元朝吗?非也!

北元皇帝都被他抓走了,元政权更是被打得“漠北无王庭”,那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长城呢?

答案很明确,朱元璋不想再打了,他想要和平,想要发展国内的生产力!而明长城的修建就是朱元璋对北元政权的一种态度,一种和平的态度!

西方学者为什么会说长城是害惨欧洲的罪魁祸首?

西方学者的这种论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匈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就已经开始入侵中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情况并没有好转,一直到了大汉时期,朝廷多次远征匈奴才算是将这一游牧民族政权击溃。不过击溃得并不彻底,大部分的匈奴被汉王朝的铁骑消灭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匈奴逃到了欧洲。

当这部分匈奴人来到欧洲后,立刻发现:欧洲才是他们理想的天堂!

这里是“一地碎国”,并没有华夏的统一王朝,更没有令人讨厌的万里长城。几个匈奴人喝完酒吹完牛,骑着马就能去完成一次抢劫,这可比抢劫华夏王朝要简单多了。

而更加致命的是,这个时期的匈奴人中出现了一位绝对的豪杰,他就是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阿提拉率领着军队一路打到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西罗马帝国的皇帝被迫选择逃亡。

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匈人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极盛,大半个欧洲惨遭他们的荼毒,就连欧洲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都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匈奴人称臣纳贡。

后来,当欧洲的学者们知道,这些匈奴人竟是被中国长城阻挡,然后逃窜到欧洲烧杀抢掠时,无不愤怒地说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1

长城历史上的作用是军事防御工程,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18世纪的时候,法国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这个人就是伏尔泰,他不但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而且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对中国长城做出了以下评价:

“早在基督纪元以前的200年,中国就已经建造了长城。但是它不但没有挡住鞑靼人的进攻,而且还成为了一座恐怖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只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而不是其优秀的本领。”

不可否认,有关长城的负面历史有很多,孟姜女哭长城也好,劳民伤财也罢,都为长城蒙上了一层阴影。去过长城的朋友心里也会有这样一种疑问,他是如何抵御外族入侵的。

古代君王们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去修建长城,究竟有没有必要?

18世纪的伏尔泰,称呼长城是恐怖纪念碑,但后来的西方学者却认为:长城才是害惨了整个欧洲的罪魁祸首!

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军事防御工事,从外形来看,这就是一道高大的、坚固的、连绵不绝的城墙,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远不止城墙这么简单。

长城的修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做“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美女一笑,令人点燃烽火台,戏弄了一群诸侯,最终上演了“狼来了”的故事。从此,周王朝进入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修筑的第1个高潮期,各路诸侯们为了守卫自己的地盘,开始拼了命地修建长城。但此时长城的长度比较短,自然也谈不上雄伟壮观。

一直到了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了抵挡来自匈奴的进攻,秦朝开始将之前的长城连接和修缮起来,从此之后长城有了另外一个称呼——万里长城!

明朝时期,长城的修建又进入了第2个大高潮。此时的长城,建造得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雄伟辽阔的长城,大都是明朝修建的。

清朝统治者虽是攻破长城入关,但也修筑了长城,而且规模还相当大,其修建范围几乎囊括了淮河以北的所有省份,最密集的区域则是黄河以北。

由此来推算的话,中国长城从西周开始修建,一直到了清朝结束,前前后后一共修了2000多年,其总长度也绝非大家所认为的一万里,毕竟仅仅是大明王朝修建的长城,长度就达到了8851.8千米。再加上其它朝代所修建的长城,其总长度早已经突破了2万千米。

如同巨龙般的长城,其分布范围自然也非常辽阔,无论是华北平原还是东北平原,亦或者西北地区都有着它的存在。

正如法兰西学者伏尔泰所说

能修建如此辽阔浩大的工程,足以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耐力!

这句话并没有错,然而万里长城的修建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无上智慧!

首先,在那个没有任何钢铁机械的年代,中华民族能够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起万里长城,这足以展现出了我们高超的建筑水平,也许“基建狂魔”的血脉就是在那个年代觉醒的。

其次,纵观整个万里长城,其分布位置竟然非常精准地落在了400毫米降水线上!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400毫米降水线以南,水量资源丰富,可以种植农作物,但是400毫米降水线以北,农作物就很难生长了。

400毫米降水线也叫做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是一个近代地理名词,但是几千年以前的华夏老百姓就已经能精准地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了。那个时期的老百姓,或许并不明白“降水线”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知道,这条线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与交融的集结点!

这是一条关乎中国历史脉络的分割线!

长城的作用

有人说长城就是用来防御的,顶多能算成防御线,其实不然!

长城不但可攻可守,而且还是一条和平线!

长城的高度虽然不高,但绝不是少量游牧民族可以攻破或者翻越的,而长城最大的防御用处就在这里。

没有长城的时候,少量的游牧民族骑兵随时都可以南下中原,完成一次“0元购”。中原士兵根本追不上这些人,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抢个心满意足后掉头就跑,中原士兵也只能“望马兴叹”。

但是有了长城之后,他们就没有任何办法了。毕竟历史上那种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游牧民族大军进攻中原地区的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的。

然而即便面对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长城也可以起到它的用处。长城上有烽火台,只要发现大规模游牧民族入侵士兵们白天可以点狼烟,晚上可以点烽火,能够及时地传达军事信息。

哪怕是游牧民族的军队攻破长城,也根本不用惊慌,这是为什么呢?

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他们必须速战速决,然后带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原路返回。否则的话,他们就会被中原士兵“包饺子”了。

对于驻守在边关的士兵来说,长城就是高速通道。哪里出了问题,士兵们可以在城墙上快速移动,其效率要远远地高于游牧民族的战马。

举个例子,如果游牧民族从山海关攻入中原,他们抢劫之后,必须要再次通过山海关离去。否则的话,驻守在这里的守城士兵就会迅速堵住长城的缺口,然后将游牧民族围困于长城之内。

然而长城所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防御,而是和平!为什么这么说呢?

别着急,来看看长城的第2个重要作用——经济阀门!

游牧民族的战斗力确实很强,但是他们却有着无法克服的“硬伤”。他们居无定所,不会耕种田地,也不会冶炼技术,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没有盐。

尤其到了冬天,北方天寒地冻,很多牛羊都无法安全过冬,更不用说人类了,所以冬天时他们会迫切地需要粮食。

如果遇到不堪一击的中原政权,游牧民族自然可以去抢,但若是遇到实力强悍的中原政权呢?他们便只能去买或者交换了!

游牧民族想要崛起,就需要金属,需要武器,游牧民族想要生存下去,就需要粮食和盐巴。但这些战略物资的价值却是非常高昂,也正是因此,催生了一种行业的崛起——走私。

但是随着长城不断的修缮和完善,所有商路都只能通过长城上的一道道关隘,才能进入中原地区。

于是乎,长城便成为了经济阀门!

游牧民族再想走私已经不可能,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经过长城关隘,不但要报备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情况,还要一分不少的上交关税,这种情况自然是中原政权所渴望的。

第一,他们可以收取关税,提高王朝的财政收入。

第二,他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游牧民族从中原地区买走了些什么。

这些商品的清单往往能说明很多问题,假如说游牧民族开始大量采购铁器,甚至是武器和盔甲,说明战争就要来临了。

第3个用处是最关键的!凭借长城,中原政权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游牧民族进行经济制裁。

相信大家对“经济制裁”这4个字,都非常熟悉,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经常玩的一种套路,虽然很令人反感,但确实非常有效。

一旦中原政权通过长城对游牧民族进行经济封锁,游牧民族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难熬。也正是因此,每当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签订某种协议时,总会带上这样一句话——保证双方的正常贸易!

综上所述,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修建长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压游牧民族政权,也不是单单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进攻,而是为了双方能够稳定边防,促进贸易。说白了就是为了两边都好,所以说长城是一道和平之墙!

就好比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一个何等魄力的人,但是他开创了大明王朝后,却开始拼命修建明长城。

难道是朱元璋打不过元朝吗?非也!

北元皇帝都被他抓走了,元政权更是被打得“漠北无王庭”,那朱元璋为什么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长城呢?

答案很明确,朱元璋不想再打了,他想要和平,想要发展国内的生产力!而明长城的修建就是朱元璋对北元政权的一种态度,一种和平的态度!

西方学者为什么会说长城是害惨欧洲的罪魁祸首?

西方学者的这种论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匈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就已经开始入侵中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情况并没有好转,一直到了大汉时期,朝廷多次远征匈奴才算是将这一游牧民族政权击溃。不过击溃得并不彻底,大部分的匈奴被汉王朝的铁骑消灭了,但还是有一部分匈奴逃到了欧洲。

当这部分匈奴人来到欧洲后,立刻发现:欧洲才是他们理想的天堂!

这里是“一地碎国”,并没有华夏的统一王朝,更没有令人讨厌的万里长城。几个匈奴人喝完酒吹完牛,骑着马就能去完成一次抢劫,这可比抢劫华夏王朝要简单多了。

而更加致命的是,这个时期的匈奴人中出现了一位绝对的豪杰,他就是被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阿提拉率领着军队一路打到了西罗马帝国的首都,西罗马帝国的皇帝被迫选择逃亡。

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匈人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极盛,大半个欧洲惨遭他们的荼毒,就连欧洲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都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匈奴人称臣纳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