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的发展史

如题所述

瑞幸咖啡的发展史如下:

瑞幸咖啡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第一家门店开业于2017年10月,于2018年月1日陆续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试营业,经过4个月的产品、流程和运营体系的磨合,完成了门店布局525家。试营业期间,瑞幸咖啡累计完成订单约300万单、销售咖啡约500万杯,服务用户超过130万,并于5月8日宣布正式营业。

4月18日,瑞幸咖啡APP位居苹果手机应用商店美食佳饮免费榜第一名。7月11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A轮2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0亿美元(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君联资本参与了本次融资)。8月1日,瑞幸咖啡宣布进军轻食市场。

9月6日,腾讯与瑞幸咖啡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探索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线下场景的应用转化与微信小程序的智能化营销,助力建设瑞幸咖啡“智慧零售”解决方案。

12月12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22亿美元(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为参投公司);12月25日,瑞幸咖啡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店正式营业,宣告第2000家门店诞生,也标志着小蓝杯2018年全年开店计划提前一周完成。

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3.75亿,成本8.08亿,期间费用4.24亿,亏损8.57亿;12月28日,外媒报道,瑞幸咖啡正在与海外投资银行展开初步讨论,最终有可能的上市目的地是香港或纽约,瑞幸咖啡已经在境外注册瑞幸咖啡(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1月7日,任命Reinout Schakel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向CEO钱治亚汇报。

为什么很多人不看好?那么为什么身边很多人不看好瑞幸咖啡呢?原因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条:

1、通过烧钱扩大市场份额,然后融资,进而继续烧钱

那么一旦融资不顺利,势必直接影响瑞幸咖啡的市场补贴策略,那么是否会成为另外一个OFO?

2、严重亏损

如果说一家企业通过补贴获取2C流量,并且考虑上市,在2018年前的境外资本市场还有人买单的话,当时是因为寄托有中国的人口红利背景;那么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以后,2C在境外资本市场的估值,则出现了明显的拐点,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经营不能有正向的自由现金流,或者不能将亏损敞口收窄,则资本市场已经逐渐开始不再买账。

3、蹭热点

在国内互联网圈,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如果一家创业公司想上位,就需要和这个行业的大佬开撕,将其YY成自己的竞争对手。2018年5月15日下午,瑞幸咖啡在媒体会上宣布,将起诉星巴克涉嫌垄断。

同时,瑞幸咖啡发布一封公开信,指出星巴克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第14条和第17条的有关规定,拟向有关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作为新角色的瑞幸咖啡,准备直接起诉行业大佬星巴克;瑞幸咖啡的这个手法,让更多人尤其是星巴克的铁粉所不齿,甚至认为是不择手段宣推自己。

怎么看瑞幸咖啡的?

1、持续两轮融资到位,而且资方大都是持续轮次参与,且背景不错,相信即使打款有“先决”条件的话,公司运营层面的资金压力并不大;

2、当下的资本市场下,能够持续获得高额融资,且是著名机构,说明有些未公开的数据或者商业模式,大概率是资本很乐见的;

3、与腾讯合作,流量加持;毕竟当下,中国最贵的可以说就是流量成本了;

4、复购率40%,以最快的速度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品牌;

5、有人煞有其事地与星巴克运营了长达18年的门店数据做对比,从门店数、单店咖啡杯量产出、单杯成本,甚至是推演瑞幸咖啡单杯销售价格多少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看起来貌似很专业,其实拿瑞幸咖啡0-9个月的整体运营数据,静态地分析和推断运营指标,完全忽略了早期开店、获客、杯量爬坡的过程,就此得出来的结论还是存在偏颇的。

6、瑞幸咖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2个大城市建立2000家门店,前四个月试运营期间,瑞幸咖啡卖出了500万杯咖啡,用户是130万;七个月后的8月1日,瑞幸咖啡的总杯量是1800万,用户350万;11个月后的数据是,门店数量1700家,咖啡总销售杯量达到了8500万。

而瑞幸咖啡后面的1200家门店是在后四个月完成,而前期门店的投入成本巨大,短期内销量并没有跑起来。如果拿前9个月的809家门店的运营指标和效率与星巴克成熟的3000多家门店去对比,显然是不合理的。瑞幸想要挑战星巴克的地位,前期的投入是必须的,而从目前抢到的市场份额,以及60平米的快取店和星巴克的200平米的标准店的数据想比,瑞幸咖啡成绩还是可圈可点的。

7、瑞幸咖啡打出的新零售咖啡模式,在重点城市核心区,瑞幸已能做到500米范围内的100%覆盖,用户步行5分钟就能触达。干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才亏损了8.57亿元,跟那些轻资产模式,动辄亏损上百亿元互联网公司相比,还是更可以看到固定投入的价值的。

8、现在多数互联网领域的人均获客成本都是100+元起步的,互联网金融甚至更高,按总杯量计算,瑞幸咖啡平均每个用户获客成本才不到80元。这与瑞幸咖啡在“裂变营销”上有丰富经验有关。

采取了“买二赠一”、“买五赠五”的优惠策略,以及红包裂变、拉新奖励、IP裂变等一系列社交裂变的拉新手段,将大部分广告费用拿来作为用户补贴,激发老用户分享好友拉新,大大降低了用户成本和市场投入费用。这种玩法是和星巴克的传统门店迎客完全不同的;

9、资本是有诉求的,如果资本作为杠杆,通过瑞幸咖啡的商业运营模式,切出星巴克的某个层级的消费群体,我想就是成功的;如果进而,通过咖啡以外的SKU提高整体销售毛利水平,在夯实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将亏损敞口收窄,那么就可以完全拿出来作为资本故事以登陆资本市场了,这个模式完全“没毛病”!

我们应该思考什么?通过瑞幸咖啡的案例,通过它说下观点:

1、对新经济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而言,千万不要用传统行业的思维逻辑来看待这个领域企业的商业模式;这点,说白了,就是不要犯“形而上学”的错。

2、我们看待新问题,一定要它的过程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而不要以偏概全,上来就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一个事物,比如认为瑞幸咖啡就是在“倾销”。

3、新经济企业的运作,几乎都是依靠资本的推动,那么从资本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会看上它,进而愿意继续投入,这是个需要换位思考的话题,也是需要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的。

4、不论一家企业最终成败,其中的过程和细节,如果我们学到了“营养”,以后能够据此对其他事物建立起预判的能力,那么就是有收获的。

5、看问题,就像看待一个人一样,学会始终保持微笑,切忌极左或者极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3-13
瑞幸咖啡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一个缩影,其成功崛起与快速扩张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下是对瑞幸咖啡发展史的详细梳理:
创立初期:瑞幸咖啡于2017年11月正式成立,创始人钱治亚曾在滴滴出行任职,并带领团队开发了“顺风车”项目。她将自己的经验应用到了瑞幸咖啡的创立中,通过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线上平台和配送系统,实现了快速扩张。在初期阶段,瑞幸咖啡主要依靠补贴吸引消费者,并且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在产品方面也进行了不断优化和升级,推出更多种类、更好口感的产品。
战略调整与新零售模式:然而,在快速扩张后期,瑞幸咖啡开始面临着盈利难题。公司决定进行战略调整,并尝试转型为新零售模式。新零售模式是指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订单处理和客户服务。瑞幸咖啡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开发智能贩卖机等。同时,公司也开始注重门店布局和设计,在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同时营造舒适愉悦的消费环境。
快速扩张与上市:瑞幸咖啡的扩张速度非常迅猛。2018年1月,瑞幸在北京推出了首家实体店,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店铺数量就超过了500家。同年5月,瑞幸获得了5亿美元的资金,用于零售业务的扩张。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5.75亿美元。到了2019年1月,瑞幸咖啡在超过100个城市开设了超过2,000家门店,并被列入《财富》世界500强。同年5月,瑞幸咖啡在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Tesco上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品牌危机与调整:然而,瑞幸咖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12月,瑞幸咖啡曝出员工造假丑闻,股价暴跌。2020年1月,因涉嫌造假,瑞幸咖啡股价再次暴跌,被终止交易。同年5月,瑞幸咖啡宣布退出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尽管面临重大危机,瑞幸咖啡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调整与改变。
疫情期间的经营策略:在疫情期间,瑞幸咖啡迅速调整了经营策略。由于封锁措施导致线下门店无法正常运营,他们加大了对线上销售渠道的投入。通过与外卖平台合作,并开展自有配送服务,瑞幸成功将业务转移到线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销售的损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