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鳄鱼欲望之鳄下的虚与实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话剧《鳄鱼》浓缩了单无惮因贪污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去美国的十年逃亡生活,刻画出绕其周围人物群像。作者用客观且冷静的笔触深刻揭露出底层知识分子在拥有权力后精神上的蜕变,即象征欲望的鳄鱼在适宜的容器中不断地长大,最终吞噬自己。莫言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欲望之鳄”,以其一以贯之的夸张、幽默与讽刺手法在“虚”与“实”之间演绎出一场发人深思的话剧。
  《鳄鱼》在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正如作者在戏剧《后记》中所说“不为英雄树碑立传,却为贪官写话剧”。作品中没有正面人物形象,着重描写在逃贪官单无惮一行在美国的生活。通过人物语言可感知单无惮在美国生活并不那么美好,尽管有别墅和佣人,但是精神空虚。单无惮在情感上处理粗暴且极其不负责任,导致妻子和情妇之间的争斗。作为一个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做到市长位置的单无惮,骨子里依然有对祖国家乡的眷恋。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让他对“文痞”牛布一再地忍让,只是顾念当年牛布大姨对他的半筐地瓜的恩情。这样的单无惮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同情。然而,单无惮的此种遭遇都源自于他的贪污和对祖国人民的伤害,那似有若无的同情也就再次转化为对贪官们无声的批判和控诉。
  戏剧的人物塑造主要通过语言来完成。《鳄鱼》中出场人物简单,除单无惮妻子刘巧玲和儿子小涛外,都是在国内有过重大过错的人。单无惮、魏局长贪污,慕飞作为其秘书自然是做了不少不能言说之事;瘦马和唐太太以“二奶”的身份半公开地存在;牛布诈捐、“睡了同事的老婆,还顺走了人家一个价值不菲的玉镯——”这些人各有特色,整体呈现出虚伪圆滑的特点。他们精通语言的艺术,一切都以经济利益为重,巧言令色,为达目的颠倒黑白。以牛布为甚,当被单无惮揭穿其国内之事,他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不可能学出什么好来。但我来到美国后,在这片山清水秀,连空气都甘甜如蜜的环境里,我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现在是一个纯洁的人、高尚的人,是一个绝对的利他主义者,甚至可以说我是一个为了拯救苦难中的同胞甘愿自我牺牲的圣徒。”他怂恿单无惮和他一起搞巡演,“揭开中国表面光鲜亮丽的画皮,显示其内部的腐败。”他的真实目的和他的语言很不相符,他只想通过一切“冠冕堂皇”实则龌龊至极的手段谋取金钱利益。乃至不惜把与舅舅的每一次聊天都录音,并在书中为吸引人眼球毫无下限地杜撰舅舅试图与鳄鱼交配,把自己的大姨和二姨都写成舅舅的情人。
  在这么一群奸诈虚伪、巧言令色的人中,瘦马就显得颇为真实。她从不避讳和粉饰自己的错误。毫不客气地说单无惮是贪官,骂牛布是文痞。面对慕飞,也毫不客气地说出:“我没你们那么虚伪,那么下贱。”的话。她说:“我也不是坚定,我只是比你们这些大老爷们实在。”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在生育问题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计划都是男人定的,然后让女人去执行。就像种子都是男人下的,然后让女人去怀孕去生。”在得知单无惮对她残忍的欺骗后,义无反顾地离开。对比于单无惮的妻子刘巧玲的愚昧封建无原则的对男性的宽容,她的真实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反映出女性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增强。
  《苏武牧羊》《秦琼买马》《苏三起解》是三部贯穿于整个话剧的传统戏剧。《苏武牧羊》歌颂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部以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戏剧出现在话剧的第一幕第一场末尾处,由牛布吹奏。历史事件和剧本叙事事件同为真实,而由牛布这个见风使舵,为利益置祖国于不顾,甚至诋毁祖国的人物吹奏出来,虚幻的同时也极尽讽刺。此为第一幕第一场,观众尚不明确牛布的人物特点,但单无惮贪官无疑,也为牛布人物形象的塑造设下隐喻。《秦琼卖马》出自《隋唐演义》,旨在颂扬秦琼和单雄信的友谊。《鳄鱼》第二幕第一场情景解释中慕飞拉胡琴,无惮唱秦琼卖马中的唱词。这段由单无惮唱出来颇为讽刺。秦琼对黄骠马的不舍和对当时际遇的无可奈何在唱词中颇为动人。对无惮来说,曾经美好的生活,为民请命的志向无不像秦琼的黄骠马一样珍贵,但是又不得不舍弃。不同的是秦琼为生活所困别无他法,而单无惮则是欲望的天平的主动和被动的极度倾斜而不得不舍弃。《苏三起解》苏三因县官受贿而被冤枉,差点枉死,所戴鱼枷是其含冤的象征。而话剧《鳄鱼》中牛布受其启发所制作的鳄鱼枷、美人枷、铜钱枷、政治枷、权利枷等,哪一个戴在他们的身上都很名副其实。苏三的悲剧正是由贪官造成的,而贪官最后悲惨的命运却是他们欲望的失衡造成的。这三部戏剧中的人物及事件在历史上都真实地存在,而事件的细节则无从具体考据。从这三部戏剧中作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戏剧主人公的形象,而戏剧所暗含的讽刺则是读者依据作品领悟出的。《鳄鱼》中单无惮为代表的贪官是真实的,而其形象的设定又不是具体的某一个贪官,是综合贪官的典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此处的“虚”意在追求表达人物情感的热烈和丰富,推动情节的发展,让观众对贪官形象产生多重意义的思考。
  “欲”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欲,贪欲也。”而贪则是“物欲也”。清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本能。从古自今没有人否认欲望。老子《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入“无欲”的状态可领略宇宙之大,自然之奥秘。入“有欲”状态则可观万物之子丝马迹,俯察品类之盛。“有欲”也是敢于任事、敢于担当、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即便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也强调消除不合理的想法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一味灭绝人性。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正当的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生物繁衍生生不息的源泉。以单无惮为代表的生活在中国土壤中的贪官们在为官之初都把人民放于首位,也曾想着要建功立业,甘为人民公仆。单无惮在修建青云大桥因承包商偷工减料而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让他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但是他毫不在意,甚至有点高兴,因为他“知道自己赢得了民心。”他也懂得人人都有欲望,于是他让承包商“该拿的钱大家都拿了,”权利、金钱和势力相互滋养,使欲望之鳄不断成大,最终被反噬。曾经真实拥有的权势和金钱又全变成虚幻。
  中国近年来反腐力度之大,惩罚之重纵观整个历史都显而易见。即便如此,依然有官员以身犯险。《鳄鱼》从贪官单无惮的视角通过对“欲望”的阐释挖掘人性的奥秘。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层层推进情节的同时也揭示出人生的虚和实皆在对欲望的把握。除此,剧作中作者通过单无惮之口表达出对女性生育的关切和对女性当今时代下命运的悲悯,以及对单无惮这种出身底层最后违背初心跌落于无尽深渊的知识分子的痛心。这些同样也值得观众们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