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战争爆发以前,国民政府为了备战,储备了共计五亿发子弹。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淞沪会战下来,四亿发子弹就打光了。很多国军将领都回忆说,做梦都想不到会消耗这么多子弹。
而从整体上看,国军一线步兵也就250万,8年抗战每年消耗2亿多,平均每人每年80发子弹,再剔除轻重机枪子弹,一线步兵每年平均消耗50发子弹。就算中央军嫡系大不了翻倍也就100发左右。一年中等以上作战20次,平均每次5~10发子弹。
而在二战中,美国生产了414亿发子弹,苏联生产了170亿发子弹,德国生产了82亿发子弹。这些都是天文数字。因此,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军队,那子弹真的是好像根本打不完一样。
不过,具体到每个士兵头上,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士兵们随身携带的弹药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是守在阵地上,还可以随时得到补充,如果是攻出去,特别是打个穿插作战什么的,那子弹就会显得不够了。有的时候,真的需要士兵们惜弹如金地来打仗。
所以士兵在战场上消耗弹药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供应情况,包括自己能带多少与能及时补充多少。二是手里的但武器承受能力。供应相对简单有多少就能用多少,武器承受能力就要分各种条件。一般现代突击步枪如AK这样的连续射击能力一般在200-250发左右,再高就突破枪的热容能力了。重枪管的步枪与轻机枪会更多一些但也要考虑枪管膛线高温损耗。如果用得狠了枪的寿命会下降到3000发左右,而不是正常使用的7000发以上。对于现代工业国家其实不论是买还是自己造都能保证子弹足够供应,也没有足够消耗完库存子弹的战斗强度。
所以,如何把弹药及时地送到作战的士兵手里,这是战争中几乎头等的大事。这也就是战争中的后勤供应为题。所谓“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如果解决后勤问题才是军事家们最头疼也是最重视的。同时,后勤能力的高低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实际军事能力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