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柳宗元的千古名篇《江雪》呢?

如题所述

柳宗元的《江雪》,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五言绝句之一,它语言明白晓畅,却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它只有二十个字,却表达出了一种强大的人类精神。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绝:无,没有。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

茫茫千山,飞鸟全都绝迹;千万条路,也不见人的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寒江孤舟之上,一个渔翁披蓑戴笠,在漫天的风雪中,独自垂钓。

中国的很多古诗,画面感很强,读起来像看电影。

比如《江雪》,“千山鸟飞绝”,开篇是一个大全景,以上帝般的视角俯瞰着这个大千世界,茫茫的千山之上,飞鸟绝迹,为什么会飞鸟绝迹呢?因为下雪天冷嘛,这一句没有写雪,却已暗含雪意。

镜头推进,“万径人踪灭”,还是一个全景,大地上路千条成万条,但却没有人的足迹,因为下雪覆盖了嘛,依然没有写雪,却暗含雪意。

镜头再推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是一个全景,但焦点在渔翁身上了,最后一句点出雪字。在漫天的风雪之中,一个渔翁在独自垂钓。

这一组镜头,用的都是全景,没有特写,但诗的意境与情感都出来了。

雪的寒意出来了,渔翁孤高绝世也出来了。

看这四句诗的首字,写环境用的是“千”、“万”,写渔翁用的是“孤”、“独”(写舟也是写渔翁,舟是渔翁之舟),背景越立阔大,抒写的对象就越突出,在这阔大的外在环境的烘托下,渔翁独钓的行为就具有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再有,鸟飞绝,人踪灭,在漫天的风雪之中,一切生灵的迹象都寂灭了,这是一个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本来渔翁垂钓的情景也是寂静的,但在这样的寂灭氛围中,渔翁垂钓倒反而变得灵动了起来,让我们猛然感受到了生命与精神的振奋。

柳宗完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由于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被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他也被贬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

对于一个在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身处这样一个蛮荒之地,他内心的孤独苦闷可想而知,诗中的“鸟飞绝”、“人踪灭”,营造了一个绝对幽寂的环境,正是现实生活的投射,在这样幽寂寒冷的天气里独自垂钓,也是柳宗元内心的明志。

《古唐诗合解》云: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这么寒冷的天,是钓不到鱼的,寒江钓鱼,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幽寂寒冷的意境,为渔翁寒江独钓的行为,蒙上了一层“基督受难式”的悲壮色彩。

跳出诗的写作背景,再读这首诗。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抒写出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

漫天风雪,鸟飞绝,人踪灭,在这茫茫的宇宙中,一切均已寂灭,而此时,寒江孤舟之上,却坐着一个渔翁,江寒鱼伏,但这位渔翁却依然寒江独钓。

在这首诗里,可以看到一个人怎样用充沛的精神来面对整个宇宙的孤独。

在这首诗里,可以看到一个人怎样用独立的人格来面对整个世界的炎凉。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现实就是这样的,人情就是这样的,但是,现实这样又如何,人情这样又如何,重要的是你以怎样的精神人格去面对这一切,重要的是你怎样去做。

孔子在他的那个时代,注定无法实现他的理想,那个时代,更需要像商鞅韩非那样的人,他知道自己注定要失败,但他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