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什么时候的三国历史故事构成的

w

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的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恰逢煮酒正熟,派人请刘备到小亭一会。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他们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曹操突然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刘备问,那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发布文告,下令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备、张飞、关羽。三位英雄都想为国出力,于是他们边喝酒边抒发自己的志向,谈得十分投机。隔日,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曹操献刀

  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欺主弄权,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藏宝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站在一旁等待杀董卓的机会。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逃得无影无踪了。

  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义放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所剩三百人马,跟随曹操向华容道退去。关羽领一支人马栏住去路。曹操见了,只得央求关羽说:"我今天无路可走了,望将军看在我们往日的情份上,给我留一条活路!"关羽说:"你的恩情我已报答,今天不能为私情误了国家大事。"曹操说:"将军还记得过五关斩六将吗?"关羽听了,心中暗想,如果不是曹操关照,我闯过五关也保不住性命。关羽是个重义之人,摆手让曹操他们过去,曹操终于保住了性命。

  单骑救主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慌乱中,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水淹七军

  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就在一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被生擒。

  三顾茅庐

  一日,刘备带关羽、张飞来到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小僮说诸葛亮今早出去了。又过了数日,刘备又同关、张二次来访。又见不到诸葛亮,而是见到其弟诸葛钧。于是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回到新野不久,刘备想再次去请诸葛亮。经过一番争论,兄弟三人又第三次来到卧龙冈。他们一到,小僮说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后更衣才得以相见。刘备不辞劳苦,三顾顾庐,终于请出诸葛亮出山辅佐,共图大业。

  草船借箭

  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击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鲁肃来见诸葛亮,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也不动。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向曹营进发。此时,江上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五更时分,船只接近曹营。诸葛亮让军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周瑜来偷袭。无奈江上雾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调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满了箭,天已放亮,诸葛亮下令收船。军士们高喊着:"谢谢曹丞相的箭。"高高兴兴地往回走了。回营后,把箭取下,十万有余。

  横槊赋诗

  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众将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空城计

  诸葛亮由于错用了马谡,致使街亭失守。

  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向西城扑来,而且马上就要到了。

  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根本无法作战。

  诸葛亮稍一沉吟,计上心头,他披上一件宽大长衫,戴一顶便帽,登上城楼,赁着楼上栏杆端端正正地坐下,点燃香。然后,虚望前方,安然自得弹起琴来。

  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了许久,听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丝毫破绽。

  其子和其他将士纷纷要求进兵攻城。可司马懿凝然不动,仍静静谛听。忽然他神色一变,露出紧张模样,忙下令:“后队改作前锋,先锋变为后队,马上撤退!”

  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疾忙退去,轻轻长吁一口气,用手拭了额上的冷汗,笑了起来。

  司马懿得中计后不觉由衷叹赞:“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火烧连营

  刘备率领75 万人马杀向东吴。

  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孙权起用了陆逊,

  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了。营寨一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并分三路,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 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大意失荆州

  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的机会,夺回荆州。

  他的大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

  在吕蒙渡江的同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带大队人马攻打关羽。徐晃的兵比关羽多,他把关羽包围起来。关羽退到荆州城外的一个小城---麦城。

  这时,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后来,关羽突围不成功,在麦城被捉,因不肯投降,孙权杀之。

  赤壁之战

  瑜与诸葛亮商量好进攻曹操的时间,只等东南风一刮起来,就开始行动。

  东南风刮起来后,黄盖带了20 只装满芦苇、硫磺等物的火船,向对岸开去。快到曹操军营时,船一齐起火,顺着风势,将曹军船只烧着。由于曹操所有的船用铁环锁在一起,根本没法逃走。

  这时,曹军水寨全都烧着,一片火光。不计其数的兵士被烧死了。曹操知道中了计,一边叫骂,一边寻找船只。这时,张辽驾着一只小船过来,曹操才脱离火海

  乐不思蜀

  蜀国亡国后,刘禅被俘虏,在魏国受荣华富贵,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看得十分高兴,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哈哈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本谓马谡之为人言辞浮夸,超过其实际才能。引申之,则泛指一切夸饰之辞。

  穷兵黩武

  穷,尽。穷兵,用尽兵力。黩,滥用。黩武,滥用兵力,好战。

  三马同槽

  据传说三国时曹操曾作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魏正始后,即出现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持曹魏军政大权的局势,详见《晋书·宣帝纪》。后以“三马同槽”比喻几人同掌大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表示起码的多数。三日,即使是三两天。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另眼相待。

  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舐犊比喻年老的父母爱怜自己的子女。曹操杀了杨修,杨彪惨愧自己不能象汉武帝时的金日磾一样有先见之明,如今对儿子杨修仍不能忘怀。这含有对曹操委婉讽刺之意。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

  蓝田生玉

  古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县东,盛产美玉,故又名玉山。蓝田生玉,本是孙权夸赞诸葛恪的话,后以比喻贤父出佳手。

  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谓执烛照亮,夜间游玩,形容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又作“炳烛夜游”。

  赤壁之战

  瑜与诸葛亮商量好进攻曹操的时间,只等东南风一刮起来,就开始行动。

  东南风刮起来后,黄盖带了20 只装满芦苇、硫磺等物的火船,向对岸开去。快到曹操军营时,船一齐起火,顺着风势,将曹军船只烧着。由于曹操所有的船用铁环锁在一起,根本没法逃走。

  这时,曹军水寨全都烧着,一片火光。不计其数的兵士被烧死了。曹操知道中了计,一边叫骂,一边寻找船只。这时,张辽驾着一只小船过来,曹操才脱离火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2
《三国演义》以晋朝史学家陈寿《三国志》及其南朝宋裴松之注为题材基础,借鉴并吸收宋元民间戏曲、讲史话本等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经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成就了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这部开山巨著。

作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文学手法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到司马炎代魏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大动荡史,政治权宜、军事图谋、外交折冲和日常社会生活交相辉映,人物传神栩栩如生,情节跌宕曲尽其妙,俨然一幅气势恢弘胜境迭出的绚烂画卷。以其题材正大,思想宏富,内蕴丰厚和铺陈历史的独到笔墨,为历代读者喜闻乐道。从某种意义说来,《三国演义》可以视作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人类历史记忆方式、记忆载体和记忆资料,不同时代、不同价值取向的各方面读者都能从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精神开悟,感受生活的智慧,它也因此被奉为文学经典。经典可以历久弥新,《三国演义》将不断显示其更为久远神圣的文学力量。

一部作品因为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风貌,并揭示了维系社会存在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因,而具有了超越产生它的历史时代的意义。历史是一条河流,春风秋雨、夏暑冬寒只会影响水流的清浊缓急,平原广漠、崇山峻岭可能影响水流的广阔逼仄,但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河流奔腾不息的步履。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无论如何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始终有着万古不易的本质,《三国演义》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足资说明。
开篇缘起
中国历史由秦汉四百余年的大一统,走向三国时期的分裂割据,《三国演义》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八字开篇,可谓雄放高迈,从容大度。然而,或统一或分裂,又不是时间久暂能说清道明的。大致说来,一家一姓统治万世万姓,为天下所不容;而统治集团内部由于政治经济的利益驱使,明争暗斗互相排斥,对社会底层又极尽压榨剥削,其结果必然是民怨沸腾内忧外患。所以,无论如何自许高明的统治,都一无例外地演绎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定律,这是一部廿四史所反复印证了的历史哲学,也是《三国演义》文学题材的历史依据和政治基础。
桃园结义,风云际会,原著起笔两回乃《三国演义》的叙事总缘起。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以桃园结义起笔呢?这一方面取决于作者拥护蜀汉反对曹魏的正统观念:刘备为汉室宗亲,曹操系汉家臣子,他们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天下;另一方面,义是《三国演义》所要表现的重要思想:匡扶汉室是忠义,刘关张的交谊是信义,关公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是仁义,华容道放走曹操是忠不掩义,张飞义释严颜则是英雄相惜……桃园结义直接起因于黄巾起义,实际上也是当时社会条件下刘关张三人的一种必然选择。拈来桃园结义开启三国鼎立的鸿篇巨构,直奔主题,寓意显豁。黄巾起义的根源,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轮番专权的腐败朝政,尽管它没能推翻汉末的腐朽统治,但是三国鼎立——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革奏响了序曲:豪杰并起,天下大乱,刘汉王朝从此分崩离析日暮途穷了。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而必然性往往寓于具有偶然性的特定时间、特定人物和特定事件中。东汉末年,朝廷内部外戚、宦官相互倾轧,权力膨胀,这两种势力之外的官僚士大夫的仕途爵禄就受到了威胁损害,于是三个方面力量展开了更为激烈复杂的斗争,两次党锢之祸就是明证。偶然性则表现在何进、董卓、曹操等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几个人物身上。何进愚蠢而不听规劝,企图借外力诛灭宦官,招董卓入京,结果非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误了卿卿性命,更动摇了刘汉王朝的统治;董卓入京,专擅朝政,东汉王朝徒然一具僵尸,各方诸侯对朝廷心怀鬼胎;曹操献刀及其出逃,活现了他机警权变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所有这些,《三国演义》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出之,一边刻画塑造着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一边拓展着情节线索,预留下了司徒王允施计杀董卓等丰富的话题和廓大的创作空间。不是大手笔,哪里能成就如此举重若轻的恢弘气象!
第2个回答  2010-06-29
应该是综合了很多时代的三国故事。立足于晋代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随后吸收了宋朝时期兴起的民间传说和评书,比如三顾茅庐和三战吕布,走单骑等都是著名桥段。接着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对罗贯中的影响非常大。全书以黄巾起义为开端更是被《三国演义》沿袭,只不过这部书迷信色彩非常浓厚,很多故事太过于脱离实际,但是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基于这些基础,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着手整理,以正史为基本,吸收了民间传说、野史、评书等资料,加上一些个人的合理想象,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到了清代,毛宗岗父子对该书进行进一步整理,删补了一些内容,把语言进一步规范化,把散乱的章节进一步整理,简化了章回,把每一回的标题都编排成对仗句,增强全书文学性,同时进一步扩大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市面上流行的《三国演义》。希望能帮上您。
第3个回答  2010-06-21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皇帝卖官售爵腐败成风,最后爆发黄巾之乱开始,至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三分归晋中间的100多年的历史。讲述的是当时有志男儿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并为之奋斗的历史!这是主流的分法
还有两种分法,一种是从何进邀董卓进京剿灭十常伺开始至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三分归晋
还有一种是从赤壁之战后中国大地呈现出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至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三分归晋。
第4个回答  2010-06-21
以东汉末黄巾起义为始,西晋灭吴为末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