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当下即是生活-阅读笔记

如题所述

本月第一天开读季羡林先生的《当下即是生活》。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将98年的生命历程,向我们阐释了如何好好生活这一人生态度,贯穿了他一生的一个宗旨就是过去不留,未来不迎,活在当下。因此他的人生虽然不圆满但是很丰满,获得自由从容且坦然。

一树花,一块石,一场旅行,一份礼物,人生中的感悟和幸福藏在最简单的一蔬一饭、一花一草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愿我们安坐当下,慢品生活。

01| 行走人间,难得糊涂

如果想从《论恐惧》这一篇短文里吸取什么教训的花,那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关于『牵就与适应』

沈从文言:对于过去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这个新得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当前需要,惟必能把握住一个进步原则来肯定,来完成,来促进。

『适应』的宾语,同『牵就』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给予克服。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必须『适应』的事务,『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

简洁说:我们须适应,但不能『牵就』。

关于压力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波动,等等。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03| 万物有灵,深情以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二月兰的记忆

人视我为异类,二月兰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汇总,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天运转动,否极泰来。不知怎么一来,我一下子成为『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又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

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04| 山川异域, 行者无疆

火车上观日出

太阳、日出、日落都是我喜欢的景色。

或许因为我始终希望自己是一朵向日葵来追日吧。

太阳,很温暖。

日出代表着一天的开始和希望。

日落代表着一天的完满和安宁。

因此,我很是羡慕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本散文中季羡林先生描述了,黄山和泰山上的日出以及火车上的日出。

都是一样的日出,但是从来没有听人说观赏过,连听人谈到过都没有。

它同以前处心积虑一意追求看到的不一样,完完全全地不一样。不管在泰山,还是在黄山,我都是静止不动的。

敦煌

季羡林先生用了很长的文字描述了敦煌的壁画,他说道:

在盈尺或盈丈的墙壁上,宛然一幅人生哀乐图,这样的宗教画,实际上是人世社会的真实描述。把千载前的社会现实,栩栩如生地搬到我们今天的眼前来。

老人活过四万八千岁以后,自己就走到预先盖好的坟墓里去。家人都跟在他后面,生离死别。虽然也有人磕头啼哭,但是总起来看,脸上的表情却都是平静的、肃穆的,好像认为这是人生规律,无所用其忧戚与哀悼。所有这一切世俗生活的绘画,当然都是用来宣扬一个主题思想:不管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享受天福。

我虽局处于斗室之中,却神驰于万里之外;虽局限于眼前的时刻之内,却恍若回到千年之前。

水就是生命,水就是幸福,水就是希望,水就是一切,有水斯有土,有土斯有禾,有禾斯有人。

民族友爱是人心所向,古今之所同。

在人生中,我的旅途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我还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在我前面,可能还有深林、大泽、崇山、幽谷,有阳光大道,有独木小桥。我必须走上前去,穿越这一切。现在就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带走,把心留在敦煌吧。

05| 时光长河,永恒眷恋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

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缥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标志出一年。

梵文中的HALA 是时间,也是死亡的意思。也就是将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

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方法。

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怕和尚在桑树下住宿超过三个晚上就产生依恋之情,阻碍了和尚的修行。

我站在人群里,只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我放佛失去了倚靠似的,徘徊在寂寞的大空虚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