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如题所述

其实友善跟独来独往并不矛盾。独来独往只是一个人做事或者生活的习惯,并不代表这个人就一定是孤僻的。

也许他是一个内向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很友善,因为受教育的环境、家庭的影响,让他成为一个不粗鲁的人,良好的习惯趋势使他不能对别人无动于衷,但他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不喜欢太多与人相处,不喜欢太多的社交,因为对内向的人来说,渴望独处不仅是一种偏爱,它还影响着 健康 和情绪,内向的人因为 社会 压力和交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所以需要时间来独自恢复。

为什么喜欢独来独往?

因为有些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看不完的书和电影,还有很多社交活动要参加,他们认为和自己无关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去闲扯。表面上他们总是孤独的,大概只是和你没什么交流,并不代表他们很孤独,他很可能会和另一群朋友玩的很嗨,只是你不在他的朋友圈里。

在我们与人相处了很长时间之后,我们都或多或少感到疲倦。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前进的步伐也不一样。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把那些等人的时间,都用起来,我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了。”我们总是需要充足的独处时间来平复与人交往后的疲倦,以及恢复与人交往后消耗的精力,或拿这些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你自己的步调来决定你是否需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社交的快乐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交流的深度而不是频率。他们并非独来独往,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话精神,一个专注于精神心理疾病的公众号。

我是一个表面很有善而内向的老实人,而且我喜欢独来独往。

小的时候我很内向,害羞,胆小,学前班到三年级每当我尿急的时候我都不敢上厕所有时候忍不住会尿裤子,其实我的内心是很狂妄的,但每当尿急的时候我依然战胜不了内心的恐惧, 每当我想开声说话的时候我又被我的内心战胜了,小学六年我几乎没有开声说过一句话,我怕我被人说、被人笑、一次又一次地被内心战胜了我自己。

我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融入人群中, 因为当大家混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自己应该干什么,不说话又显得我不合群,说话又不敢大声说话,放下手机不知所措,手应该放在哪里,脚应该放在哪里,看哪里,一切一切的困扰使我不得安心,于是我喜欢了独来独往,独来独往可以看得更清楚自己,独来独往很轻松,完全不用管理人际关系。

上面说的都是都是我本人真实经历。

我也算是这类人,说说我内心的想法。

待人友善,是出于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我从小就被教育要与人为善,相互体谅,尽管有时候会有些小摩擦,但是我还是尽量的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其实,更多的是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忍一忍笑一笑就过去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争吵。

除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事情,否则我是不会据理力争去辩论,或者是跟别人深入探讨的。

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说多了,说到人家不喜欢的地方,说不定人家会往心里去,带来这种矛盾就没必要了。

但是对于家人好朋友,我不会刻意做到友善,关键还是能给出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对于关系好的朋友,提出帮忙我能做到都尽量做。

同时,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独处的人,不喜欢整天一帮人闹哄哄的在一起,聚会也很少去。

我朋友不多,但是有几个好朋友,在我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很爽快。我觉得这样就挺好。

说起这个问题来我感觉还比较符合我本人,所以就我自己的感受说一下。

我对待身边任何人都是很友善,很随和的态度,但却经常独来独往,很少与伴同行。首先说明并不是我的态度的原因,也不是对方的问题,有时能遇上一个跟自己聊得来,有共同话题,且家庭背景都差不多的同伴的话,自然而然会走得近一点,但如果是遇到一个任何一方面有距离的同伴的话,我都会自动的去疏远,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我自我感觉两个人相处长不了,总会有不同的分歧存在从而产生一定的矛盾,所以,表面上仍然会待人友善亲切,实则内心保持距离。这也是我不能有很多知心同伴伴随左右的原因。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即使遇到了知心的朋友,两人在一起时可能如影随形,但一旦彼此分隔两地,我就又会把两人的关系拉远了,因为我不懂的主动去维护这样的关系,不去主动的联络与朋友间的感情,所以就造成的这样的后果。

最后觉得人应该广结朋友,拓宽朋友圈,总是独来独往的人是真的很孤独

你看到的也许并不是全貌。待人友善却独来独往,有三种可能:

1、希望合群,但不会打交道

你身边应该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我一个同事,其实很喜欢融入群体,只是每次大家一起聊天他显得有点紧张,生怕 接不上话 ,一遇到 冷场 就无比尴尬,慢慢地自己也就很少靠近圈子,而是 选择远观 了。

2、情商够高,只是喜欢独行

他可以 自如地切换状态 ,需要的时候可以在人前长篇大论、带动聊天氛围。

但他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能是 想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来独处 ,比如沉思、看书或长跑,也可能是不想浪费太多的精力在交际上。

3、独来独往只是跟你不交往

这种人在熟人面前话多的很,俗称 闷骚类型 。

只不过他们是小范围的外向,仅针对一部分朋友。他们的 圈子很小 ,都是精挑细选、聊的来的人。面对其他人时,则恢复扑克脸,表现得冷漠孤僻。

最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有的人 独处很轻松 ,和人 交往却耗费精力 ;有的人喜欢 在人群中获得力量 , 一个人时觉得寡淡无味 。这都没问题,只要你能 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 ,就好。

然后记得,友谊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得多。

我觉得与人为善与独来独往并不矛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人为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个性。与人为善是为了不苛求他人,独来独往是为了不难为自己。

与人为善,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他人,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尊重个体的不同,求同存异。不搬弄是非不出口伤人,这是为人的善良也是做人的修养。

可太多时候,你一片好心却受到曲解,你委曲求全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你以为退一步风平浪静,人家却当你好欺负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没人会喜欢独处,不过是不喜欢失望”。如果思想上不能交流,如果语言上不能沟通,行为上不能认同,那么宁愿守着一个人的孤寂也不要那虚假的热闹繁华。

与人为善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客套的疏远,不计较,才是真正的淡漠;独来独往是一种个性,也是一种无奈的躲闪,不苛求,才是真正的自爱。

不好意思,我就是你说的这种人!

我很友善,很热心,乐于助人,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愿意为我爱的人上刀山下火海,看起来我的热情可以融化冰雪……

这是我长这么大养成的良好习惯,也是我为人处事的原则。但是,我更喜欢独来独往。

接下来是自我分析,别人怎么样我不了解。

我在什么情况下喜欢独来独往呢?

在我的热情融化不了冰雪时。俗话说热脸贴上冷屁股,就是这种感觉。我会走开,说好听点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我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时。我很理性,在我觉得没有意义的社交中,我会选择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看我未看完的书等。

在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我很独立也有主见,所以我会选择独来独往,选择安静的环境解决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见到有许多人表面看起来和任何人都很能相处得来,但是却经常独来独往。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1.就比如我自己来说,我平时和同学朋友相处一直是属于那种很好相处的人 但是说实话,有很多时候,我真的很享受一个人独来独往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总是感觉很轻松。其实站在我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脾气,而在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越好相处的人往往是越压抑。这会是为什么喜欢独处的一个原因。

2.这一点我不太想说,但是想来想去,觉得挺有必要。因为有好多亲爱的人会因为各种压抑走上抑郁的路上。我们所认识的大男孩乔任梁生命戛然而止,他也属于那种生活中特别好相处的大男孩,他所展现给我们从来都是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我们谁也想不到他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每每当我看到他的最后一条微博都会湿了眼眶。这样的例子真的好多,我们的国荣哥哥和前段时间的韩国艺人金钟铉。

我希望那些表面特别好相处,但经常喜欢独处的人都是我所说的第一种,因为第二种真的很残忍,我不忍心,我们都不忍心。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情不自禁点进来。因为我就是那样的人,看起来与人友善,实际上独来独往。为什么会这样?看到有人说:与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前半句,我认同。后半句,我觉得,值得商榷。

待人友善,确实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品性的外化,也是一个人在群体中立足的条件。过于孤高自傲,或生性冷漠的人,很难在群体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与和谐,自然也会因此而给自己的立身行事,带来不利影响。

人前友善,人后为何独来独往?不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有两种可能:一是,人家其实也是群居动物,只是人家的圈子,与你的圈子没有交集,所以你看不到而已。

另一种可能,是人家确实人前浅笑盈盈,人后少于人言。某种程度上,我就是这样的人。为什么?因为我需要独立的空间和自由的时间,来达成自己的梦想:遍读三教经典,一为明心见性,二为传承绝学。而人际交往过广过密,会耗去很多时间,带来诸多烦恼。

这不是性格孤僻,而是个人追求不同导致的路径选择差异罢了。或许有一天我撞了南墙,又会回到人堆里,呼朋唤友,推杯换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其实友善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修养,而独来独往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行事作风,这二者并不矛盾。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让有书君从三种分类来跟大伙儿说道说道:

第一类人:无法改变他人,只能选择独善其身。

人是群居的生物,从社交属性方面来说,还是渴望与他人交流、沟通的。

但当你的真心总是碰到敷衍,当你的好心总是遭遇曲解,当你的行为总是与他人格格不入时,再热烈的心也会冷却,再好的修养都无法修补你内心的伤。

所以这一类人往往宁愿选择独来独往,也不愿再轻易抛出自己的真心,用距离竖起一道保护自己的盔甲。这属于不想让自己再受伤的无奈之举。

第二类人:有太多的追求,不想费时在无效社交上。

生活中不乏有些人,他们奉行“活到老学到老”的准则,不喜欢将时间用在一些没太大意义的社交活动上。

多数人聚在一起是为了要组队对抗寂寞,打发无聊时光,而这一类人担心的却是时间不够用。

他们属于对自身有追求,有特定方向的一群人,除了必要的会面与交流,其他社交统统回避。

这一类人每天按着自己既定的计划快乐前行,奔跑在自我成长的大道上。你看着他们每天行色匆匆、奔波忙碌,但实则他们乐在其中,充实满足。

他们是人群中的特立独行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一天天的蜕变,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三类人:向往独处,喜欢清静自由的空间。

这一部分人,生来就不喜欢太过繁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向往简单。

你说他性格内向也好,说他孤僻也罢,总之他们更喜欢独处,喜欢享受那一份化繁为简、避世而居的清静与自在。

在纷繁热闹的环境中他们反而有些不适应,极易疲惫,分分钟想逃离。

他们大多热爱大自然,一回到山水之间就仿佛苏醒了般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哪里还有半点人群中木讷的样子。

这部分人交友也贵精不贵多,不追求交友广阔,只向往历久弥坚,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独来独往,偏安一隅。

待人和气、友善这是一种修养,也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而独来独往却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与性情,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