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记读过的书和那些年一起读书的人

                                                                                                陈蜜/文

我想以图书的分类来梳理我的阅读史,大概分为宗教、哲学、历史、心理学、文学、教育学、生活、英语等几类,择印象特别深刻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人、影音为记。很多时候,我记的不止是书,更是那些年一起读书的人。

一、宗教

1、《圣经》

《圣经》是世界上发行总量最多的书籍,至今翻译成1829种语言,年销售量三千万册左右。《圣经》一共有66卷书,分为旧约和新约。《圣经》是2006年进入我的生命的,当时我正在读哲学研究生,师姐彭芬带我刚刚信上帝,至今14年,读圣经从未间断,这是一本常读常新,全方位改变我生命的书。《圣经》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上帝的话,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2、《宗教学原理》

这是研究生时的一门课,当时一起上课的有学藏传佛教的同学,还有从台湾来的女法师,也是学生。我对宗教抱着一种敬意,总是想去探寻,这门课让我走近了佛教,当时学生里边没有学基督教的,学佛教的有好几个,还有2个女法师是台湾某寺庙的住持。我也曾跟随同学一起去拜访她的老师——这位94岁的高僧在北京周边有一个很有名的道场。我很喜欢我这位同学,她叫姚立,她说有一次在北大听关于佛教的讲座,她突然茅塞顿开,觉得这就是她要的东西,自此便皈依佛门,读研也是为了研究佛学,且一年之内她的生命大为改变。我因此被吸引,然终究还是上帝吸引了我,而不是释迦牟尼。

3、西蒙娜·薇依《重负与神恩》

薇依是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这是一本手稿和谈话录整理的书。当年这本书是拿来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做比较阅读的。

4、《特蕾莎修女传》

去世时,她只有一双鞋三件衣,活着就是为了爱,一辈子侍奉上帝,服务穷人。

  二、哲学

1、一本不记得名字的哲学书

临近高考,我暂住在一个中学老师的家里,小卧室里有很多书,其中有一本不是很厚的哲学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印象中是叔本华的著作,但我不记得具体的书名了,一本讨论人生的书触动了我,没想到后来我竟与哲学结了缘。

2、《中国哲学史》

我本科在湘潭大学读历史系,湘潭大学的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设置得特别好,本科生第一年历史系和哲学系是一起上课的,因此,我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也跟着一起学了《中国哲学史》。比起历史,我更偏爱起哲学来,可能我天性就喜欢深入思考,会让人觉得我有点严肃有点闷。我特别喜欢讲中国哲学的王立新先生,他后来去了深圳大学。他那时候常常在路上被学生拉住讨论问题,我还记得在北苑男生宿舍围墙外的一棵树下,他跟我们说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上课时,读《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庄子》的逍遥游,读程朱理学,这一切都使我着迷。

3、《西方哲学史》

大一还有西方哲学史的课,我也特别喜欢,老师讲的古希腊雅典的一切,哲学家们探究世界的根源,都使我的小脑瓜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那时候,我去湘大图书馆和书店看得最多的就是哲学类的书籍,老子、庄子、叔本华、尼采……具体读了哪些已经记不清了。因此,我还和哲学系的师兄们混得很熟,因为高一届的学长里有四大才子,我慕名而交,与陈郑双师兄凭着一腔热情创办了湘潭大学的“哲学与生活协会”,我们也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纪念海子”,还有一次是电影欣赏《阿甘正传》。我也从师兄那里耳濡目染,一直被哲学吸引着,最后考研时转向考了哲学系。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正儿八经开始学习哲学是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我真的特别幸运能够考上这个学校,因为这个学校招生是一个老师基本上只招一个学生,招生名额很少,所以跟老师的交往特别亲近。我的导师是黄裕生老师,他后来去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回想起来,老师们治学的品格和做人的品格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们说贺麟先生他们在哲学系的时候,就从来不要学生请吃饭的,所以我读研期间,甚至工作以后第一二年回去看老师,都是老师请吃饭。对于这些,我都深深地记在心里。我的老师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因为一个老师只带一两个学生,所以有时候几个老师会带着几个学生一起上课,因此有幸可以听到好多有名的学者的课。《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是谢地坤老师教的,跟着老师把西方哲学史上的原著都好好读了一遍,因为翻译可能不准确,那时候读书基本上是对照英文原文读的,老师们都会德文,德文我学了一点皮毛,只能读英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总部的图书馆有很多外文原文的文献资料,研究生院也有自己的图书馆,两个图书馆我都受益匪浅。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用人类学》

学外国哲学绕不过康德,读康德的原著是必修课。《纯粹理性批判》相当难读,当时上课是哲学系的几个老师、博士生、研究生坐在一个会议室,一起啃原著,每次一个下午就能读一小页,甚至一小段。大家都是中文对英文,中文对德文这样,一边读,一边讨论。一本书读了三年还没读完,这种读法印象特别深刻。老师还传授学外文的经验,最笨最慢的办法,就是读原著,一边读一边查词,他说看起来最慢的办法,其实是最快的。最喜欢康德的那句名言,邓晓芒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蒂里希选集》

保罗·蒂里希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他的思想,论文题目是《存在与勇气》。我很喜欢他的著作,中英文对照读的,他是一个边界比较宽的神学家,他的文字不仅给我学问上的启迪,也给我信仰上有很大的影响。

三、历史

1、《中国通史》

2、《世界通史》

这两门都是历史系的必修课,分为古代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因我的导师赵立坤是世界史方向的,我的兴趣也偏向世界史,尤其喜欢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史,这也为我后来读研打下了基础,了解了基督教在中世纪时代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于我了解基督教信仰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有帮助。我导师是一位女性,是我见过的最优雅的女性学者。

历史系还开了很多功课,《古代汉语》、《考古学通论》、《中国史学史及原著选读》、《中国文化史》、《文献学》、《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比较》等等,我还记得当年这些课程老师的模样。

3、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当年,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页页都写了批注。

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当年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他的书。

三、心理学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孩子,挑战》的基础。

2、弗洛姆《逃避自由》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4、《心理学与生活》

5、鲁道夫《孩子,挑战》,这是一本父母必读书。

6、《走进魔法店》是一本脑外科医生的自传小说,里面提到的冥想很发人深省。

喜欢哲学的我,也很喜欢心理学,本科就有心理学课程,从本科到研究生,直到毕业多年以后,我都有那种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冲动,一度想去考心理咨询师。我比较关注抑郁症人群,也会帮助身边的朋友,但是专业做心理咨询师还是要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才行。不过,读些心理学书籍,对于育儿是大有好处的。

五、文学

1、最早的启蒙是手抄歌本,大一点的姐姐们把一些歌曲歌谣抄下来,我们一群孩子在一起唱,特别喜欢。

2、《琥珀》

这是我最早读的世界名著,从一个租书的店子里买回来的,比较契合女生的口味,所以当时也是很喜欢的,好像打开一个新世界。

3、《简爱》

这是初中最爱的一本书,看了很多遍,书都翻烂了,每次睡前要妈妈取过来,妈妈说都看好多次了。在文学的世界里,这是我的启蒙之书。最爱的一段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4、《蝴蝶梦》

中学时,我还记得下课赶紧掏出来看,情节太吸引人了,没时间看,只能下课时分秒必争。

5、《飘》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主角斯嘉丽的个性和坚强乐观很能打动少女的心。电影也特别好看,看过多遍。

6、 林清玄散文集

中学时,有一次暑假,突然停电,特别热,我躺在一张椅子上,读着林清玄的散文集,心里想“心静自然凉”,他的文字确实有静心的效果。

7、《渴望生活——梵高传》

大学时,在一个租书店里读到这本书,当年网购没有现在发达,新书书店里没有,就把旧的买了下来,很是被梵高触动了一把。

8、《三毛全集》

从大学时读起,直到如今,仍是过一段时间就翻出来读一读,里面的故事都特别熟悉。很喜欢三毛的随性,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很有怜悯之心。只是可惜了,佳人已逝。

7、《红楼梦》

读研的时候,迷了一段时间红楼梦,读了几遍。中文系的同学说,我不敢总是读,太悲了!法学系的同学说,她的导师把这本书当作床头书,每日随手翻到哪,读到哪。这也是三毛很喜欢的一套书。

8、《浮生六记》

喜欢沈复笔下的芸娘,是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女人。

9、《海蒂》

很喜欢高山牧场,喜欢海蒂爷爷,也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真想也到她那个小阁楼去看一看星光。曾买来送给大家庭中十来个小朋友。

10、罗尔德·达尔

跟着二年级的女儿一起读,我也被罗尔德圈粉了。

11、《华尔街如何讲故事》

当编辑时,学习写作用的。

12、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

一本让我真正了解图画书、走近图画书的书,基本上每周都会给女儿去图书馆借10本绘本回来看。虽然她可以读20万字的小说了,我仍然喜欢和她一起读图画书。

13.小王子

大学时很喜欢的一本书,说明我童心未泯。去年又读了一遍。

六、教育

1、《教育学原理》这是大学时选修课,也是后来教师资格证必考科目。研究生毕业时选择了老师或编辑两个方向,最后没想到去了博物馆当网站编辑。如今辞了职,又还想当起老师来。

2、《6A的力量》

这本书是一个叫根基的机构在做讲师培训的,我曾作为家长参与培训,获益匪浅。

3、《子女心,父母情》

训练孩子的心,远比其他重要。因为圣经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从心发出的。”

4、《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教了很多的技巧。

5、蔡颖卿教养美学4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妈妈是永远的老师》《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我很喜欢这个系列的第一本,读了几遍,很喜欢蔡颖卿和洪兰的对谈,对于很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也很喜欢她的教育理念,于生活细节中娓娓道来。

七、生活

1、《断舍离》

因我曾在博物馆从事了9年的档案整理工作,家里档案也是我分门别类整理好的。对于家居整理,我也非常感兴趣,非常喜欢极简主义,深受这些思潮影响,《断舍离》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因此,我家中常常整洁,眼睛所到之处几乎没有多余的物品。我也清理了许多多余的衣服物品,不用换季时就忙个不停,能够省下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

2、《极简主义》

3、《简朴生活的真谛》

八、英文

1、《Follow me》

我们初一学校才开英语课,但是很幸福爸妈支持我去英达外语上了一个暑假班,自此,我都特别喜爱英语。这本教材是我的英语启蒙之书。

2、疯狂英语

李阳的疯狂英语曾风靡一时,是90年代英语教学中的佼佼者,他还曾亲自到我们学校做了一场演讲。我很喜欢疯狂英语里的英文歌和散文,使我真正感受到英文的美。

3、卡朋特、后街男孩等英文歌,不仅帮我学了英语,也丰富了精神世界。

4、新概念英语,听了很多遍的经典教材。

5、走遍美国,经典的教材和视频。

6、盖兆泉《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

非常棒的一套书,给家庭启蒙和原版阅读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我女儿的英语启蒙和学习都是我自己在带,因此对于英语教育的书,我也很感兴趣。

7、张湘君《英文绘本创意教学》

我带着孩子边读绘本,边演,颇有意思。

我很喜欢蔡皋奶奶的一句话:“阅读是渐行渐远的”。我读了陶渊明,可能就想看看晋朝的诗人都写了什么;读了松居直,就想把他介绍的好的图画书都读个遍。阅读需要安静,希望自己能和孩子一起安静地一行一行、一本一本地读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