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品析(二):人生三境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王静安《人间词话》最为出名的一段,应该就是这“人生三境界”之论了。虽然此段对词作并无品析,但是却巧妙的用三位词人的名句组合到一起,说明了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种困境。由于道出了获得成功的艰辛,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原稿如下:

王静安所说的这三种境界,通俗点来讲,应该是:一、在孤独困境中寻求方向;二、认定目标,勤奋努力;三、水到渠成。

宏观看来,这三种境界不只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要经历的,同样,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要经历这三种境界。

这一境界是说,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前的迷茫心境。开始做一件事或还未开始时,我们总会陷入迷茫之中,感觉这或许是一件不易之事,我们拼尽全力也不一定会成功,所以有可能会退缩。又或者是找不到入门的途径,经常处于彷徨困苦之中。

静安给出的总结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概括的十分准确,其中也有鼓励在内。不管做学问还是成事业,虽然昨夜已是西风凋了碧树,我们也要有“独”上高楼的勇气,和望“尽”天涯路的气魄。这是说,不管我们在前进的途中遇到何种困难,都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想当年荆轲刺秦王时,燕太子丹于易水送别,高歌一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当我们还在为要不要下定决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苦恼时,就去想一想破釜沉舟的项羽,以及卧薪尝胆的勾践。

这种境界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特别适合。在这里,“伊人”不只表示美人儿和心仪的对象,还表示我们所做的学问。

在文学界有句话是“板凳要坐十年冷”,对于做学问的难处可见一斑。十年磨一剑不是空穴来风,做任何事情没有时间的积淀是不行的。我们听惯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样的大道理,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和发展多种爱好的时代。可悲的是,现在很少有人安安稳稳的坐下来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了。

在古代,有一种学问叫家学。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修《史记》,施宿为完成父志编《东坡先生年谱》。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那伟大的精神,因为那不只是一代人的积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做学问者,什么时候为此渐趋憔悴,衣带渐宽而终不悔矣。坐了十年冷板凳后,离成功也就不远了。相信有一天我们定会获得“黄金屋”和“颜如玉”。

有时我们辛辛苦苦寻觅一样东西时,怎么也找不到,可是当你停止了寻找,一转身,突然发现它就在你的身后。当然,这样的情况,要建立在你前期积极寻找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者,厚积才能薄发。

正如王荆公作《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他是换了许多字后才决定用绿的(如:过、到、至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荆公换了“绿”字,终于停了下来,他以大诗人的直觉感到此字与此诗是绝佳的搭配,它无可替代,这一名句命中注定要流传千古。

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在拨开云雾之后,终于峰回路转。我们登上了高山之颠,看到了最美的日出。这一成果,都要归功于先前的努力。

这是一个过程,成大事与大学问者必经之过程,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的天真,到看山不是山和看水不是水得迷惑,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淡定从容。“独上高楼”为“消得憔悴”明确目标,只有“衣带渐宽”后我们才有来到灯火阑珊处的请柬,蓦然回首,伊人已在。这是一种欣慰,诚如花费几个月时间的农夫,终于尝到了甜蜜的果实。

王静安最后说:“然上遽以此意解释诸词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他为何如此说呢?因为这三种境界,是他从别人的三首词里各摘录一句拼凑而成的。这三种境界,脱离了原来的语境,已非词人原先的意思。所以他说,他如此做,应为原词人们所不许。

这是一句玩笑话,王静安的古典文学研究功力是十分深厚的。就算那些大词人知道自己的词中的一句被人组合后,能表达如此深厚的人生哲理,恐怕不赞成,至少也不会反对吧!?

最后我们来看这三种境界的出处。

一、

《鹊踏枝》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二、

此处有一更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实出自柳永,王静安误以为是欧阳修,不过无伤大雅。

《蝶恋花》柳永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