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居然大多出自男人之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闺怨诗本来是抒写古代那些离妇、征妇、弃妇、思妇的思念、怀春、忧伤等情感的。原来觉得应该大多出自妇女之手,毕竟她们才是感同身受啊。但近日偶一梳理,发觉这些闺怨诗词居然多由须眉丈夫所赋。女性中虽然也有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类名篇,但总体而言,从数量到质量都不如男人的创作。这可能是古代女性文化水平普遍不如男人,心有所感却无法表达缘的故吧。

传世的闺怨诗不少,多出自名家之手,但我觉得也不尽然,有些声名不彰的诗人,却写出了极佳的闺怨诗,丝毫不输名人大家。

唐朝有个叫朱绛的诗人,他的一首《春女怨》被《全唐诗》收录了,虽然对如今的人们而言很生僻,但这首诗的水平,完全可以比肩史上顶级诗人的大作,诗曰:

独坐纱窗刺绣迟,
紫荆枝上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事,
尽在停针不语时。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静女,因为听到了枝头的黄鹂声而触发了伤春情绪,可是通篇没有出现“听”或“闻”字,以无声而写有声,实在是高妙的很。而最后一句,则用一个“停”的动作将这位女子忧思伤怀的内心情感传神地刻画出来了,很见功力。

王昌龄与朱绛不同,他是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就广为人知了。他的那首七绝《闺怨》,被称为闺怨诗的压卷之作,但我觉得这首《闺怨》在造诣上并不比朱绛的《春女怨》高,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诗曰: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情绪上的突然转折,从开始的少妇不知愁,画好了装上楼赏春,到见了青翠的柳色反而悲从中来。未言伤春却现伤春之意更切,这种手法与《春女怨》中的听黄鹂而伤春同样高超,营造的意境同样凄美。如果说《春女怨》的最后一句是意寓于态,则《春怨》的最后一句就是意尽掩态,两者功力相当,各有千秋。

读过许多闺怨诗后,我觉得,史上最好的闺怨诗句,却出自不属于闺怨诗之列的一首诗。那就是唐人陈陶《陇西行》中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读来怎凄惨两字可以了得,直教人潸然泪下。诗人对征妇的不幸深感哀痛,并给予了无限同情。由此想来,那些写闺怨诗的男人,都是性情中的好男人。他们能体察女性的痛苦和忧愁,并将之寄于歌赋,让更多的人来关怀女性,如今的男人们真该向这些古人好好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