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干体力活还会感觉疲惫不堪?

如题所述

人觉得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疲惫还有身心疲惫。在职场中,很多工作其实都不是体力活,但是还是有许多人会觉得疲惫不堪,主要原因如下:

一、能力达不到预期要求

工作中,当自己的能力达不到领导或者公司的要求,甚至是自己的预期要求,也会觉得非常累。

因为自己的预期效果是这样的,但是自己目前能力够不着,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目标。

另一种方法就是要调整自己的预期,思考是否一定要做到这样的结果,能否降低要求。

就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很想学很多东西,比如想学沟通表达、维护人脉关系、office技能、专业培训等等,但是一段时间内你并没有这么多精力去学这么多课程内容,当自己的想学成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觉得焦虑不安,而自己的时间也安排地满满的,很容易疲惫。所以这时候,应该分析自己最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是什么,分阶段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过度焦虑疲惫。

二、没意思

工作中,有一些琐碎工作跟重复的工作内容也会让我们觉得很疲惫,因为重复做这些工作内容非常没意思,机械地工作,没有新鲜感,人也很容易厌倦。

改善这种情况,可以给自己的工作提高一些难度。

比如提高工作效率,原本3小时才能做的工作,压缩到1小时来做,为了达成目标,还可能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跟工具,这样就给自己增加了难度,让自己有接触新知识的机会。

比如提高工作质量,把自己琐碎的工作内容提取成工作经验,甚至是可以在部门里传授的知识技能,把自己的一项工作做到极致,高出原本公司要求的期望,超质量的完成任务。


我是职场老学姐,专注职场答疑解惑,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职场老学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1

比较容易想到的答案是:用脑也是一种劳动,也消耗能量。确然如此,人脑消耗的能量非常惊人。但是就我的经验来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我在办公室坐一天,和我在咨询室坐一天,包括我讲课时站一天,同样用脑,疲倦程度是极其不同的。我在办公室坐着的时候,大部分工作也是paper work,并不怎么费脑,然而累得像狗,回到家什么都不想干,有时带本书,心想「坐地铁的时候看吧」,实际是一页也看不进去。做咨询和讲课时用脑的强度明显更大,但我体验到的经验是,咨询结束或讲完课很精神。——最多是站得久了导致肌肉酸痛,或是说话太多嗓子疼。但心情是轻快的,晚上回家还能写点东西,毫不以之为苦。让我最难以忍受的,倒是看起来最轻松的办公室工作。农民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最朴实最根本的联系;手工艺者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他能看见自己的工作成果,并且知道这样的工作可以为一些人提供便利,或是审美的愉悦(假设他的工作暂时还不能被机器完全替代的话);医生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他能看见自己的工作如何帮人缓解病痛和不安;老师也很容易建立这样的联系:当他意识到教育可以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何等重要的改变;还有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传统职业,具有不言自明的秩序感和对他人的重要性。——在绝大多数时候,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无须怀疑劳动的意义何在(偶有例外,比如农民遭遇自然灾害颗粒无收,手工艺者发现消费者根本不珍惜这份手艺的价值,医生被医闹威胁甚至伤害,老师看见学生满不在乎地考试作弊……还有更现实的,他们挣的钱都买不起房子)。在他们不怀疑的时候,他们坦然轻松。工作就只是工作,不必再分心去想:「我到底在搞什么?」在搞什么就是在搞什么,很单纯的事。投入精力,投入时间,投入热情,把事情做好。不需要考虑意义,意义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于那里。至于说工作累吗?累,但只是单纯的累,累的同时不必再费心去承担什么。

第2个回答  2017-11-01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给出了他的答案: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emotion labor)”。最初,它只是指那些对员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比如:空姐要付出“热情的情绪劳动”,护士要付出“关心的情绪劳动”,医生要付出“冷静的情绪劳动”、殡葬从业人员要付出“悲伤的情绪劳动”……甚至有些职业基本上靠“情绪劳动”。前不久,印度一名女主播在直播一条突发车祸消息时,发现其中一名死者就是自己的丈夫时,一度声音发抖,但她很快就冷静下来,新闻一结束,立刻痛哭着向前方记者求证——一个演员的修养,就是展现观众此时需要的情绪。什么?你的工作不直接面对客户?别高兴的太早,Hochschild教授后来在《组织中的情绪》一书中,将“情绪劳动”的定义扩大了:“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创意人员面对“不懂装懂、不尊重专业”的客户,要付出“诲人不倦的情绪劳动”;下属面对“因为心情不好而粗暴无礼”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绪劳动”;甚至面对“拿腔拿调、不愿配合工作”的同事,你也要付出“虚与委蛇的情绪劳动”。最操蛋的是,你不光要“假装开心“,有时还要“假装不开心”,老板家的猫丢了,你明明很讨厌宠物,也要努力付出“如丧考妣的情绪劳动”。还有时候,有人也会借“负面情绪劳动”——故意不控制怒火——来威胁警告对方,比如,老师那句经典的训斥: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最差的!“情绪劳动理论”在管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研究。既然捉摸不定的情绪都可以定义成一种劳动形式,

第3个回答  2017-11-01

当下这个时代,框架被打破,意义被消解,人与人的联系越发松散,「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莫衷一是……所以这种困扰已经不是一两个人的困惑,「无法踏踏实实地,笃定地工作」是很多人共同的心声。我在《时代病的白描》中提到过这种状态,一经转载,得到了很多认同。这个时代有太多人难以确认生命的价值,就只好把「成功」一类的概念模模糊糊地,作为救赎的出口。仿佛工作中不干出点什么来,就不配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但其实归根到底,价值还是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卡巴金老师在《正念》中写道:「当梭罗写着:刚刚是早晨,可是你瞧,现在已是晚上了,我没完成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但谁敢说梭罗在家门口坐一早上的领会没有价值?」「这个见地让我们想起老禅师说的:呵呵,老僧河畔贩水四十载,无何功德。」——我相信梭罗和禅师并未感到疲倦。我相信他们的领会是我自救的方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