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虽然说起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要数三国最为有名,也因着《三国演义》的小说电视剧等广为流传,但我最喜欢的战国历史,是春秋战国。起初是因为向往和敬仰彼时百家齐放碰撞出绚烂的文明之花,其后更是对当时名士大家的风采深深折服。于是有人说我的喜欢流于表象,不知深陷水火的奴隶如何挣扎生存,不知衣食住行之物质匮乏,不知阶级制度下的人命如草芥,我无言以答。本着内心单纯的向往,我读了《大秦帝国》。

以上一段全是矫情的发牢骚。事实上长年浸淫于穿越文,古言请文,种田文等各种看似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的我,在这些杂书的基础上树立了我还算比较正的三观,也因此对历史感那么一点点兴趣,但是读《大秦帝国》这种有点偏正史的书,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吃力的。于是在前不久断断续续读了几章之后,终于在前天昨天和今天的三天时间里,看完了第一部——《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以上一段是流水账式的发牢骚。为着神秘莫测的始皇陵,为着西御匈奴的万里长城,为着一扫六合的千秋伟业,为着一统文字度量衡的深远影响,秦始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与其说是喜欢,更该说是敬仰。但是暴政苛政,焚书坑儒等也使他成为有名的暴君,不过这些,我终于在秦国文明开化伊始找到了答案。

战国初期,商君变法,依法治国,唯法独尊,国富民强兵壮。商鞅改革前,楚国吴起变法 ,魏国李悝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都或多或少忌惮氏族贵族等势力而不彻底,但变法强国是为潮流。然而儒家推崇的“仁道”不仅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得不到宣扬,更遑论“克己复礼”等推崇周王室等倒行逆施的主张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且秦国本就被中原六国所不齿,蛮荒之地,不通文明,不堪教化,孔子周游列国不入秦地,儒家弟子更是对秦国多有微词或言辞更甚,这是积下来的仇怨,算是我为“焚书坑儒”找的理由。

“在那个风雷激荡铁血竞争的时代,儒家以深刻的智慧、高远的理想与不合时宜的复古主张,被天下大势一逼一上了祭坛,做了牺牲。两百多年后,儒家又以特有的礼教功能被推上“独尊”的学霸地位,扼杀了一切具有蓬勃生机的主流学派,最终,自己也在悠悠岁月中僵化窒息了。”——《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商君变法,不通人情,历法面前无贵族庶民奴隶之分,使得人人知商君法而不知国君令,也使得官吏依法行政,效率极高,更使得庶民百姓皆以受封进爵为荣,私斗游闲为耻,初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及至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六国旧部势力残余,朝臣势力分割,还有每个统一新政权下滋生的腐败恐怕也是少不了的,于是法令不能上行下效,连年征战却不能使民休养生息,于是苛政暴政横行,根本原因却不在历法,历法只是权臣工具罢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我为苛政暴政开脱,等读完整本书后再论。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孙膑庞涓的两大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添兵减灶,这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此之前却也只是故事。读《大秦帝国》,庞涓功利之心,刻板守旧的形象,孙膑忍辱负重,超然世外的风骨,了解整个时代背景和双方的成长环境,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后,以前听说的故事竟不再是故事,而是兵法谋略,是大道气节,是国土利益之争。

说到气节,从商鞅变法开始,我虽然也会随着故事情节生出满腔豪气,但是脑海总挥之不去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的结局。因为以前学史,凡是变法者最后都没有一个好下场,从商鞅始,王安石,张居正等等,即使有先人为鉴,依旧有变法的后来人,说实话,我本无法理解这种“天下为公”“舍生取义”,现在我理解了,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我的信仰。曾经历史课本中写商鞅在逃走途中夜宿客栈却因法律严明而不得,当时读时只觉无比讽刺,《大秦帝国》中也许是站在两千多年后为商鞅甘愿求死铺就了更多的合理性,但我也愿意相信他是慷慨赴死的,秦强已是势不可挡,变法已入轨道,肝胆相照的秦孝公已死,我想他应当是无悔的。

书中对魏国白氏,鬼谷子,墨家和墨家巨子墨翟的描写虽有些许神化,但在尧舜禹甚至更早的远古,那些神话故事也不少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百家争鸣,人们对隐于山川的名士大家不知几多,也就无从知晓神话是否为神话,故事是否为故事,传说是否为传说了,但是人们对风骨四节的歌颂确是不假的。

除了庞涓孙膑的两大战役和后来商鞅出逃夜不能宿旅外,第一次六国会盟伐秦,商鞅变法前的舌战群雄,徙木立信,齐国的谡下学宫,孟轲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况荀子的“人性本恶”的争论等等历史故事都更加清晰的铺展开来,且更加丰满,不过书中情节不能全信尽信,却可以任凭自己想象,这是读历史小说的乐趣。

历史永远不会停止她前进的步伐,而能人将士更不甘以平庸的姿态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

开始看第二卷,《国命纵横》。
相似回答